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乐东新闻> 正文

一群海胶人远离家乡在云南西双版纳艰苦创业 身处彩云之南 唱响坚守之歌

海南日报 2018-12-18 07:18

■本报记者欧英才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忆悠长……”近日,当北方已经大雪纷飞,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仍是一片艳阳天,20多摄氏度的气温,令人有一种身在海南的错觉。车载电台里传来歌曲《彩云之南》的悠扬旋律,海胶集团旗下云南海胶橡胶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海胶)副总经理叶克平想起了10年前的那段创业时光。

10年前,叶克平等一批海胶人来到西双版纳创业扎根。他们离开家乡,迈出拓展橡胶产业版图的坚实步伐,不断增强海南农垦在国际天然橡胶市场上的话语权,唱响了一首坚守之歌。

海南日报记者近日走近他们,倾听他们的故事。

“探胶先锋队”

创业经历颇为艰辛

从零开始。2009年至2010年,海胶集团派出一支4人调研小组,深入西双版纳橡胶主产区。叶克平是小组成员之一。

“西双版纳是云南的橡胶主产区,公司成立前,我们曾通过多种方式与当地橡胶加工厂开展合作。”叶克平说,调研小组成员深入当地各个胶园及胶厂进行考察,了解和掌握当地情况,为日后成立公司和收购加工厂打下了基础。

这支“探胶先锋队”背井离乡工作生活。“真是一段艰苦的经历!”回首创业之初的不易,叶克平感慨不已。刚去西双版纳时,当地的高速公路还没有开通,调研小组成员经常坐班车外出。

“2010年底公司派我去负责江城嘉禾胶厂这个项目,从筹建到施工全过程只有两个人负责。”“探胶先锋队”另一名成员、云南海胶副总经理符科商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嘉禾胶厂位置偏僻,他住在活动板房或石棉瓦房里,条件艰苦。由于吃不惯当地的饭菜,没过多久,他瘦了近20斤。

初来乍到,当地政府和本地企业对海胶集团不太了解。加之团队对当地橡胶收购、加工及销售模式不熟悉,开展工作屡屡受挫。叶克平回忆说,因为语言沟通不畅,当年他们与当地胶农交流起来十分吃力,开展收购业务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云南,有胶的地方就有海胶人的足迹”

云南海胶旗下热源制胶厂副总经理王光亮2010年9月前往西双版纳,他说,为了克服语言难关,一些管理人员专门买来磁带学习当地方言。

2011年3月,云南海胶揭牌成立。公司正式成立后,大家比以前更忙了。为了做好橡胶贸易、销售方面的工作,云南海胶的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区域内的橡胶市场行情,加强与当地老百姓、村寨、政府的沟通。

渐渐地,云南海胶逐渐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云南海胶在云南地区已有华热亚、达维等6家橡胶加工厂,2017年加工及贸易橡胶总量约13.24万吨,其中加工量约8.9万吨,成为云南主要的橡胶加工和贸易企业。

“在云南,有胶的地方就有海胶人的足迹!”云南海胶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平昌自豪地说。

独在异乡学会苦中作乐

目前,在云南海胶,共有28名从海南赴云南工作的海南籍在岗职工。对于他们来说,比适应语言环境、生活环境更难的,是承受背井离乡的心理压力。

王燕春和丈夫何世平已经在云南海胶旗下的达维橡胶加工厂工作4年。王燕春是一名胶水监测化验师,何世平是生产车间技术员。夫妻俩来自乐东黎族自治县

“这里虽然和海南在气候、自然环境等方面很相似,但终究离家千里,家人始终是我们最大的牵挂。”王燕春说,深夜里一想到家,她总是辗转难眠。

谈到自己的儿子,符科商惭愧地说自己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孩子的家长会他从没有参加过。

在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景洪市勐海路上,有几栋红色外墙的房子,这里曾是云南海胶的总部。“我忘不了红房子2栋301房,它是我们初来云南时的安身之处,小小的房间就是我们几个男人的办公室和宿舍!”王光亮说,远离家乡,同事就是彼此的依靠。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只顾风雨兼程。”云南海胶总经理黄桂春说,如今海胶集团再次把云南海胶作为“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高地,前方的路任重而道远。

(本报西双版纳12月17日电)

新闻推荐

莺歌海依托百镇千村建设打造盐文化旅游目的地:让历史告诉未来

海南莺歌海盐场有限公司自然盐精制厂生产的原盐。海南日报记者苏晓杰摄高空俯瞰海南最大的海盐场——莺歌海盐场。海南日...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