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的孔汶村
□陈一夫
孔汶村,坐落在乐东县黄流平原的腹地。这里是琼西南沿海的平原,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孔汶村是这块平原中一个耀眼明珠。笔者书写孔汶村,不只因为这是笔者祖辈居住的村庄,还因为这里人文浓郁、人才辈出。
据村志记载,孔汶村名的来历,大约是村民的先祖多来自山东及河南河北一带的缘故。先祖们经过福建、广东的数代迁徙,最终选择在琼西南这片土地上生根,并开枝散叶。山东为孔子的故乡,且有大汶河流淌,其后裔来到这里驻足,不忘来处,居住的村庄便命名孔汶村。村中一片神秘的林地,人们一般不会涉足,将它视为圣地,这林地也称为“孔山汶泉”,由此维系着先民对根脉传承的恭诚恪谨。这片林地中林木繁茂,古树参天,有几脉清泉汩汩流淌出来,滋润着孔汶村旁的抱孔田洋,使得这一带经常稻花飘香,果汁甘甜,一派绿意盎然的田园风光。
富饶的土地,哺育出了浓厚的地方文化。村民怀着对中原故地文化的崇敬,有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村中建起了文昌庙、关帝庙,这在普通村庄极为罕见,可见人们对于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视。只是很可惜,日军侵略海南时,这些崇祀文武圣人的场所全被那些异族强盗拆毁破坏殆尽。时至今日,村民的家族观念依旧浓厚,各族系都建有宗祠,如张氏宗祠、陈氏宗祠、邢氏宗祠、林氏宗祠等。这些宗祠除了用于祭祀先祖,还用来办繁育塾学堂,培育族人。有了良好的尊师重教环境和学习氛围,使得孔汶村人才辈出,闻名琼南。清代《崖州志》记录的贡生7名、庠生2名;其它册录贡生、庠生等还有近20名。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光绪年间编撰《崖州志》的首席主持人张嶲。
张嶲,家庭贫苦,聪敏好学,10岁入州庠。村志记载:“升为禀生后,因父亲年老,不忍远离。父亲逝世后负笈琼台书院,奋发攻读,求取功名。由于品学兼优,郡中名士与之交往。光绪六年(1880年),省有要员到琼台书院视学,阅其试卷,称赞为海南可造之士,送广州广雅书院读书。从此,他更加用功,研究诸子百家之作,得大家风范。广雅书院毕业后,曾连续六次到省城(广东)参加乡试,俱没考中,他认为是南围考官徇私舞弊,不以文章取士,隧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含愤北上,参加京城考试,中顺天乡举人。次年再到京城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其实,由于八国联军侵入,京城失守,试场移到河南。当他赶到河南时,考期已过,只好怀着怏悒的心情返回家乡。回家后,清朝政府敇授他为文林郎拣选知县,但他辞不赴任,掌教崖州鳌书院3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以弘奖后进为己任。”后来,他与崖州太守钟元棣筹集巨款,会同乡人邢定纶、赵以谦经过共同编修地方志;“他废寝忘食,到处搜集资料,日夜批阅,撰写志稿,查阅资料,考核史实”。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修成《崖州志》,郭沫若称赞:“在地方志书尚为佳制”。
在张嶲以及他的老师陈光姚等人的影响下,孔汶村的学习气氛更加浓郁,涌现出大量的近现代人才,他们在各行业中发挥才情,取得成就,秉承着孔汶村兴师重学的传统。如今,张嶲的故居尚在,只是房屋年久失修,已衰败倾颓,只剩一个书房还相对完整,似乎笃定了这个院落中曾经的书香之盛。
在儒家伦理倡导下,村中的旧民居多为坐北朝南格局,青砖青瓦,中堂屋及两厢房附几间其它功能房屋,带一个小小院落,还有一座门楼,这是典型的崖州民居风格。这些民居,均以村子中央的一个戏台和空地为中心;只是现在老屋存留得越来越少,纷纷被现代钢筋混凝土新楼房所取代。好在这些民居也有了自觉的规划,都以平整的石头院墙围护,整个村庄的道路就显得纵横规整,建筑排列有致。在村中远眺,山清水秀,山峦重迭;它东有锦塘,东南靠孔山,南接抱孔田洋,北边是广阔坡地,西环高铁从村北贯穿而过,黄流高铁站就建在村中。孔汶村四周有平坦的田洋,肥沃的坡地,田洋和坡地中禾苗青青,蕉叶冉冉,槟榔树修长挺拔,这就是孔汶村极浓郁的热带田园风光图景。
孔汶村地处黄流平原,属灵秀之地。受影响,村中崖州歌者甚多,听者如云。村里究竟有多少人会唱崖州民歌,没有人说得清。田间地头,赶着去收瓜菜的,也许他就是崖州民歌手。正是因为拥有类似孔汶村这样恪守传统文化的基层村落,黄流镇也就成为崖州文化的优秀传承地,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海南的文化名镇。也因为一方土地的养育,对村民形成了很大的依恋;不管村中游子外出多远,都会定期地回到村庄,与先人们神会,在故居庭院中呼吸着熟悉的乡土气息,全身心便得以彻底放松。
新闻推荐
饮料瓶装汽油 女童误饮吐血医生:儿童意外伤害多来自家庭 暑假期间家长应警惕
南国都市报6月26日讯(记者王洪旭)一些儿童意外伤害,往往来自家庭。近日,乐东一名3岁小女孩看见家中的饮料瓶抱着就喝,但饮料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