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用处
2021年5月15日晴陵水考古工作站
□树才
著名作家周大新离开海口后,我只好单独作战,今日抵达了陵水。此地离三亚近,其实天气更热,但我倒不觉得。也许,身体已经适应海南的热了。到陵水考古工作站时,还不到10点。我们几辆车开进一个村子。一路上,考古队队长给我介绍陵水的考古情况。他用了不少专业用语,我听得似懂非懂。
工作站就设在这个村子里,是独门独院的一幢三层楼。有三条狗跑出这个院子,看它们欢跳的样子,它们是来欢迎的。它们肯定同考古队队长相熟。站在院子里,队长把一个皮肤已被晒成古铜色的帅小伙子介绍给我。他叫杨彬,是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华南一队的。听到“中国社科院”,我顿觉亲切。我说,我们是同事啊!只不过,我是在外文所。
在楼下客厅坐了片刻,杨彬就把我领上三楼。那是他的宝地,也是考古成果的藏身之所。走进第一个房间,另一个世界呈现在我眼前:靠墙一排架子,横分成一格一格,上面放着很多小石子;中间也是架子,格子空间更大,摆着修补成形的众多陶罐。凑近一看,这些石子全是打磨过的,大一不一,长方各异,有切面。每一块石子底下都压着一张小纸条,写明它的来历。我拿起一块石子,放在手心上细看。杨彬为我讲解:石子,还有陶罐,都是来自附近的考古发掘地点,属于新石器时代。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三种新石器时代遗存。第一种为英墩遗存,典型器物有夹粗砂盘形釜,夹细砂罐、钵等。第二种为莲子湾遗存,包括英墩遗址晚期遗存、桥山遗址早期遗存。第三种为桥山遗存,典型器物有钵形釜、盘口罐、凹沿罐、卷沿罐等。
从英墩、莲子湾、桥山三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及文化内涵,可以构建起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编年序列。在英墩遗址,发现了莲子湾遗存晚于英墩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而在陵水桥山遗址,则存在莲子湾遗存早于桥山遗存的地层证据。这样就有了“英墩文化遗存”→“莲子湾文化遗存”→“桥山文化遗存”的基本年代框架。
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些石器和陶罐,就是史前文化的物证了。
它们被区分得非常仔细:钵形釜、盘口罐、凹沿罐、折沿罐、卷沿罐、卷沿小罐、杯、钵、器盖等。具体到一只盘口罐,介绍文字也特别简洁:红褐陶。圆唇,束颈,盘壁内收,腹部及以下残。盘口转折处,有一周不明显凸棱,其余素面。口径21.7、残高20.8厘米。
读着读着,我竟读出一份诗意。
走出工作站,我们去看一处正在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约二十分钟,车在一条土路上停了下来。我们走进田里,椰子树和芒果树种得疏朗。沿着田埂,我们走到了现场。那是明显高出的一个台地。古人择高地而居。只见一群男女,在搭起的遮阳棚下,手持考古用铁锹,正在铲去浮土,用小推车运走。地上拉着线,专门围出一个个正方形。队长见我疑惑,解释说土层代表着不同年代,发掘出器物后,那些运走的土还得运回来填满。发掘现场旁边,是一个很大的深坑,坑底积着些水。我随队长蹲下,他指给我看不同的土层。杨彬指着一块半个身子还粘在土里的陶片说,要带回去的,就是这个。
指着不远处高高耸立的好几座塔吊,那是刚才路过的建筑工地,队长告诉我,这个考古属于抢救性发掘,因为再晚一些,工地建设就会把它完全破坏,那就失去了考古价值。
果然,来到海边另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我看见一块黑色石碑写着:落坡岭遗址。2016年10月立的。它被标明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村民们淘钛、挖虾塘,已经把这处遗址的考古价值破坏了。
海边是一处沙滩,虽小,但很美。站在椰子树下,海风吹到身上,不觉得热了!更远处就是猴岛。从这里出去,就是茫茫大海了。
海南考古的基础相对薄弱。人们对海南史前遗存知之甚少。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英墩、莲子湾、桥山这三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发掘,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对华南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乍一看,发掘遗址、遗迹和遗物,是无用之事;但从历史看,从长远看,正是考古的用处,让中国的地理身份得以明确,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来源,并赢得未来的方向。
新闻推荐
□刘大先今日行程是由昌江往南出发至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然后再东行上海三高速,转山海高速经三亚抵达海南岛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