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距治愈这些绝症还有多远? 来自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报告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教授在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社发“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治疗不孕症已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研发批准的世界首个冻干埃博拉疫苗,为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世界首个批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今又生"在中国诞生。”在刚刚结束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主办的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上,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吸引了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30多个国家科技工作者齐聚中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共同致力于借助生命科学攻克这些绝症,让人类摆脱疾病困扰。
生命科学改变疾病诊疗模式
近年来,中国开展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组学研究推进生命科学大发现,表观遗传学研究呈现出从空白到顶尖的迅猛发展势头,已广泛应用于疾病诊疗和药物研发,免疫疗法陆续应用于多种肿瘤治疗。
由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是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特色论坛之一。
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沈建忠说,生命科学事关人的健康与发展,生物技术为有效解决健康、食物、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提供重要支撑。其中,基因检测促进医学转变,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新手段,将突破原有的疾病诊疗模式。
“我们已经开始应用基因技术了解过去在疾病诊疗中遇到的瓶颈,表型组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运作机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提议在人类表型组学等方面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认为,未来五到十年,精准医疗将成为发展重点,患者需要高度精确的药物治疗疾病、减缓衰老,让身体更有活力。
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沃克说,他未来的研究计划是通过生命科学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找到治疗肺结核的新药。
免疫治疗新疗法有望治疗更多肿瘤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疾病预防、诊治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手段。免疫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手段,免疫抑制剂和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免疫疗法研究热点。
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最引人瞩目。耶鲁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免疫学部主任陈列平说,PD1/PDL1抗体属于免疫抑制通路阻断药物,自从PD1/PDL1抗体治疗的免疫疗法出现后,治疗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到两种肿瘤,而是能够治疗广谱的肿瘤。
“与过去的免疫治疗相比,PD1/PDL1抗体治疗的毒性较低。”陈列平说,毒性低对临床非常有利,是直接推动广谱应用的原因。另外,在原理上也有所突破,过去是通过大量增加免疫反应治疗肿瘤,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大量增加免疫反应会造成毒性,对机体造成损伤。PD1/PDL1抗体治疗则不一样,它已经消除增加免疫反应产生的负面效果。
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审批六种PD1/PDL1抗体治疗药物,用于治疗十几种癌症,未来两三年会增加到二十几种癌症。陈列平说,“作为研究人员,我们已经把研究重点转移到PD1/PDL1抗体治疗无效的患者。”
阿尔茨海默病等治疗是否曙光初现?
神经精神疾病是危害我国国民身心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临近,脑中风、老年痴呆、帕金森等老年性神经疾病发病率增高。同时,激烈的社会竞争,也让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快速增高。专家指出,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负担和对健康造成的危害较重。目前,治疗脑疾病手段有限,缺少脑疾病治疗药物。
全球在以自闭症为代表的神经发育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症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胶质母细胞瘤为代表的脑肿瘤等领域,已经取得致病机制、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今年8月,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10月25日,中国科学家在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上首次介绍国产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971)”,该药能够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第11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实验会议科学委员会委员雷切尔·申德勒说,这一研究成果是继胆碱酯酶抑制剂上市10多年以来,最接近成功的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
专家表示,未来,在脑科学应用研究方面,脑发育障碍导致的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神经疾病的疾病机理将被进一步解析,各类脑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手段将不断创新,以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随着交叉学科的渗透,脑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会为治疗脑疾病带来曙光。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陈芳王昆)
新闻推荐
■齐健汪军国务院督查组近日在贵州省独山县核查发现,当地存在违法用地、虚假整改问题:未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拆除违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