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热点> 多彩国内> 正文

腾冲古镇“和顺”时光

海南日报 2020-03-16 07:12

和顺古镇。和顺的洗衣亭。弯楼子里的李奶奶。弯楼子外墙的灵动曲线。文\图海南日报记者周元

岁末年初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出行计划,许多人宅在家里,足不出户。既然身未动,那就在文字中重走一段美好的旅程吧。正如歌曲《寻》中所唱——脚印会旧而梦还在走,太阳尚远但一定会有,等到天亮,我们都寻找到最漂亮愿望……

——题记

2019年末,盘算着“过期作废”的年休,终于在12月中旬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然而,踩着季节的尾巴专程去云南腾冲银杏村,树上只剩下稀疏的黄叶,颇有些失望,但和顺古镇却带给我意外的惊喜和隽永的回味。或许,人生也如这未知的旅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烟火里的街与巷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3公里处,古名阳温暾,建于明朝,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全镇住宅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明清古民居、祠堂、新中式小别墅疏疏落落围绕着山前的小坝子。

既是说走就走,事先也没做旅行攻略。次日出门前,热情的民宿管家拿出了一张古镇游览图,用笔勾出景点和吃饭的地方。我粗粗瞄一眼,便把游览图揣进兜里,慢悠悠地信步而行。“风吹哪页读哪页,走到哪里算哪里”,度假就是要有这种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样子嘛。

我们住的民宿建在后山上,门前是不能行车的窄巷子,下到山腰,才会有一条四米来宽的石板路。时值旅游淡季,路上游人不多,三三两两地走过,让这个小镇呈现出它更真实、更生活的样子。

由于靠近缅甸翡翠产区和保山南红产区,镇上沿街一家挨一家都是卖玉石的店铺,偶尔有些卖茶叶、银器、鲜花饼的店散落其中。与大理、丽江不同的是,这里街上酒吧很少,入夜后也挺安静,少了一份蓬勃的欲望,多了一份岁月的沉静。

主街上,有一些中式风格、南洋风格的牌坊门,让行人和故事在这里划一个段落,然后从牌坊门后的小巷曲曲折折地延伸开去。如果说坊门代表着聚族而居的封闭,那么月台便是开放的,可呼吸的。

月台是和顺的公共空间,以半月形分布在古镇主街上,上有石凳和两头翘起的照壁戏台,可以凭栏远眺看远山云起。当地百姓喜欢聚在月台晒太阳、聊天,也喜欢在这里晒东西,平坦、敞亮。或许有人觉得在这么美的月台晾被子、晒菜不太美观,不过我倒挺喜欢这股该晒被子晒被子,该晒菜干晒菜干的烟火气——如果为了“美”而拘束地生活在一幅画里,那么这份美也失去了它的灵动、自然。

随意钻进了一个牌坊门,继续在巷子里走着。突然看到巷道边有人摆摊卖水果,再抬头往前一望,嚯!前面的巷道两边到处都是摊位,卖菜的、卖肉卖鸡的、卖水果、卖豆腐的、卖土产干货的……分得清清楚楚。原来,这就是管家在图上标的百年菜街!别的地方多叫菜场、菜市,和顺靠山,平地少,百年来都是在这条小巷沿街卖菜,菜街这名字真是贴切。

整个古镇的烟火气,在菜街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摊贩都是当地老乡,买菜的也以本地人居多,彼此笑着用方言打招呼、讨价还价。前来溜达的游客,在这里也不用担心会得到特殊“待遇”,新鲜又便宜的果子、没见过的特色小吃来上一点,边走边吃、心满意足。据说每年春夏之交,这里到处是卖菌子的,听得人咽口水。

从菜街向河而下,只见河水清澈,参差水草,左右摇曳。岸边,两尺来宽的石板在水中搭出田字格,上面建有凉亭,这便是和顺最温情的公益建筑——洗衣亭。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它们便为在此浣洗衣物的女人们遮阳避雨,是和顺外出经商的男人们送给家里女人独特而又温柔的礼物。

故事里的宅与人

走在和顺的街巷里,脚步是慢缓的。因为两旁的建筑总是轻易就牵住你的目光。

飞檐斗拱的牌坊、石雕精美的宗祠、南洋风情的门楼、西式弧形的门窗、曲水流觞的庭院、火山石垒砌的围墙……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繁复与简约,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汇聚、融合。

作为曾经的马帮重镇、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顺人历来有“走夷方”的传统。“走夷方”是世代和顺男儿到缅甸、印度等国家闯荡的谋生方式。在数百年的跨国贸易和文化交流中,他们扩大了人生舞台,成了商界翘楚、华侨领袖、文化名流,也为和顺带来了财富和异域风情。据了解,镇上现有传统民居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弯楼子”是和顺传统民居的代表与缩影。这座建于清中期和民国时期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是当年著名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故宅。因宅楼顺着山势与小巷走向而建,弯弯曲曲而得名。

走进庭院,最大的感觉是雅致而紧凑。三进三坊一照壁,虽然庭院布局、建筑风格、主要家具都是传统中式,但外来的稀罕物随处可见:从英国定制的铁栏杆和铁窗花、缅甸罗汉椅、美国烤炉、德国挂钟……

“这在当时绝对是富甲一方的大户啊!”我一边参观着,一边暗自感慨。

“你们从哪儿来啊?”

一脚刚踏进别院,一个苍老而温柔的声音响起。开口的老奶奶正坐着晒太阳,普通话标准,被岁月雕刻的容颜很有气质。

老奶奶叫李坤拨,今年已经86岁了,是弯楼子李氏家族的后人。年轻时曾在国外生活,为照顾留在老宅的母亲而回国。如今,她的孩子都住在县城,母亲也过世了,但她依然在老宅守着。或许一个人住有些孤单,碰到愿意听故事的人时,李奶奶谈兴很高。跟我们讲起了她祖辈在南洋经商、加入同盟会、支持抗战、捐资助学的故事。

为什么要一个人守着老宅呢?李奶奶说,老宅已成为文物古迹,需要保护,另外,祖宅是牵着海内外亲人的一根线,“我们家族有400多人,其中300多后人分散在十多个国家。有祖宅在,海外子孙后代才知道"根"在中国。”李奶奶说。

翻过“弯楼子”的故事,我们又去镇上的和顺图书馆转了转。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馆中现有藏书8万余册,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等文化大家的题字。

让人意外的是,虽然是被保护的古迹,但馆内仍保持着原来的外借窗口,本地人可在这里借阅部分馆藏书籍。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个偏安一隅的乡村图书馆,默默为和顺人传送着绵绵不断的精神内力。这种被诗书浸润的传承,既体现也塑造了和顺人崇德重教、爱国报国的淳朴民风。

新闻推荐

张爱玲的“金锁”与“红楼”

张爱玲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少帅》文\本刊特约撰稿吴辰编者的话今年是张爱玲诞辰100周年。用“传奇”二字来...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