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风虢韵三门峡
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古陕州城附近发现秦汉至明清的墓葬600余座,已出土石器、铁器和青铜器等文物2300多件,其中的一件西汉初期鹅首曲颈青铜壶中,竟还存有3000多毫升的黄褐色液体,三门峡再次以丰富的文化遗存让世人惊叹。
说起三门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当年大禹凿龙门、劈砥柱,挥动神斧将巨山劈成“人门”“神门”和“鬼门”三道峡谷,疏黄河之水滚滚东去,峡谷内则形成水流深急的三门天险,三门峡由此得名。借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1957年被称作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在此建成,三门峡市便随同这座大坝一起兴建起来。从地理位置来看,三门峡市位于豫地西部,东、西分别与千年古都洛阳、西安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相接,北距黄河与三晋相望。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重镇相绕,地处崤山山麓的三门峡市,虽然建市不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曾留下过历史的浓墨重彩。
仰韶文化的发现地
191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受聘任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开始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古生物化石采集。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刘长山在三门峡地区采集动物化石,其间曾在渑池县仰韶村住了几天,在采集动物化石时,他意外发现了一处古文化遗址。安特生根据刘长山的调查发现,初步推断仰韶村可能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21年4月,安特生亲赴渑池县仰韶村调查,发现了不少彩陶片和石器,后期的发掘进一步确认这里确实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存,依据国际考古学的惯例,它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安特生也由此被后世称作“仰韶文化之父”。
仰韶文化又被称作“彩陶文化”,彩陶是早期先民将制陶技艺与彩绘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三门峡市陕县庙底沟出土的一件仰韶文化的彩陶盆来看,唇部和上腹部均饰以黑彩,纹饰是仰韶文化最典型的弧线三角和圆点的组合,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具有虚实相生之美,呈现出早期先民朴素自然的创作风格。纹饰只描绘在陶盆的中上腹部,下部则为素面,因为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物品一般放置于地面,视线所及的位置多在器物的中上部,下部不绘纹饰便不足为奇了。
同样以彩陶著称的马家窑文化,实际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个地方类型,也被称作“甘肃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遍布数个省份,这也使得命名地仰韶村遗址成为三门峡蜚声世界的历史文化名片。
周风虢韵
除了仰韶文化遗址,虢(guó)国墓地是三门峡市另一个被称作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遗址。虢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的国君。西虢在今陕西宝鸡,西周晚期迁至河南三门峡一带,三门峡虢国墓地就是西虢东迁后的墓地。作为周王朝的同姓亲族,西虢在屏藩周王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称作四大青铜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盘的铭文中,就记有西虢的子白奉周宣王命出战,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宣王举行隆重庆典表彰他的功绩,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
称雄一时的虢国迁至三门峡后仍具有很强的战力,但相比于春秋霸主的晋国则明显略逊一筹。此时的晋献公野心勃勃,陆续灭掉周边的小国,下一个目标就是虞国和虢国。为此,晋国一方面献美女给虢公丑,让其耽于声色,另一面又重贿野蛮强悍的犬戎,挑拨犬戎与虢国的关系,让虢国疲于与犬戎征战。由于虞国夹在晋国和虢国之间,晋国贸然攻打虞国,虢国必然相助,于是献公用白璧、宝马贿赂虞公,请借虞国之道,出兵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以“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虞公,虞公不听,遂许晋国。公元前655年,晋国趁虢国与犬戎交战,假虞灭虢,称雄一时的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销声匿迹,晋国在回师的路上,又顺便灭掉虞国。虢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到此便结束了,那迁都三门峡后的虢国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1955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修建,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先生带队对三门峡库区上村岭北部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虢国墓地的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上世纪50年代的发掘,共出土文物9000余件,根据铜器铭文等信息的解读,确认发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的虢国墓地。
后来上世纪90年代的发掘更是找到了虢国墓地的国君埋葬区域,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出土,再现了一个神秘而强盛的古国风采。这里出土的被誉为“华夏第一剑”的玉柄铜芯铁剑,制作极为精美,集铁、铜、玉三种材质于一身,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打破了学术界原来认为甘肃出土的秦国铜柄铁剑是中国最古老冶炼铁器的记录。如今以虢国墓地为基础建立的虢国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到墓地出土的精美文物,领略国君级别墓葬的恢宏气势,还可以步入到2000多年前真车真马陪葬的地下车马军阵中。虢国的丰厚遗存,成为三门峡全面展现周代诸侯国风貌的重要载体。
千年矗立的函谷关
要说中国的雄关要塞,首先想到的莫不是山海关、函谷关和剑门关。其中的函谷关东临高山绝涧,北依滔滔黄河,在三门峡境内矗立千年,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的说法。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与传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段历史被演绎为道教颇为传奇的神话故事:据说函谷关令尹喜一日在土台上观望,忽见东方紫气西迈,霞光万丈,见此奇景天象,尹喜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不久,果见一老翁银发飘逸,仙风道骨,倒骑着青牛向关门走来。尹喜忙上前迎接,并请求老子著书传世,老子便在此处留下了流传后世五千言的《道德经》。三门峡地区乃至全国过春节的对联中,常书有“紫气东来”的横联以示吉祥,其典故便来源于函谷关的这段传说。
另一典故“鸡鸣函关”说的是“战国四君子”中的孟尝君以好客喜贤而著称,秦昭襄王慕其贤能,以其弟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换孟尝君入秦为相,孟尝君至秦后,秦国丞相樗里疾进言陷害,秦王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起来。孟尝君在“狗盗”帮助下,得以弄到出关文书半夜逃至函谷关。但函谷关规是鸡鸣才能开关,这时一门客站在高坡上学起鸡鸣,惟妙惟肖,引得周边雄鸡齐鸣,关吏打开关门,孟尝君终得以出关逃回齐国。
作为雄关要塞,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曾依函谷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末起义将领刘邦和项羽还曾相约“先入关者王之”,但因函谷关易守难攻,刘邦只得绕道进入关内。另外由于战国时赵国出现马的传染病,为防赵马进入秦国进行传染,函谷关吏不让赵国的公孙龙骑马过关,这才有了公孙龙“白马非马”的哲学诡辩,这些都是三门峡所辖的函谷关留给后人的历史故事。
此外,三门峡素有“天鹅之城”的美誉,每年十月都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至此越冬。近日在三门峡发现的西汉初期鹅首曲颈青铜壶的鹅首曲颈修长,与天鹅形似,或许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天鹅在此栖息,由此观之,三门峡确是一处自然与人文共盛的宝地。
新闻推荐
丈夫出轨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离婚时妻子要求精神赔偿胜诉 违反忠实义务者应赔偿无过错方
婚姻关系以感情为基础,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也是传统美德。对于夫妻中一方外遇的行为,另一方主动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法院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