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吹起阅读风万卷书香溢屏外
文\本刊特约撰稿隋人
“很多人抱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读书了,我不那么认为。”著名主持人梁文道在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中的感叹话犹在耳,《朗读者》又开始了它的第三季征程。
10月16日,《朗读者》第三季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新一季的《朗读者》除了延续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品牌效应之外,还借助互联网等多种形式予以推广。可以说,网络新媒体某种程度上再次为大众掀起阅读风。
从电视到网络平台
自从人类进入印刷时代,阅读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读书来提升学习能力、扩充视野丰富知识,通过读书来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读书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媒体成为倡导读书之风的助推器,它一方面向人们传达读书的重要性,比如在每年的世界读书日(4月23日)等节日进行大力宣传,另一方面还根据社会需要适时推出相应的读书类节目,从而更好地引导大众读书。
1996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档读书节目《读书时间》,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波精英文化热潮,各种读书类节目不断涌现,比如《子午书简》《阅读长廊》《爱晚书亭》《华夏书苑》《书讯》等。但是由于市场的冲击,不少读书类节目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有些逐渐淡出大众视线。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停播,更是引发大众唏嘘。
尽管如此,大众媒体在张扬读书之风方面依然不遗余力。如央视的《百家讲坛》改版后,激发了全社会重新阅读传统经典的热潮。可见,虽然我们处于泛娱乐化时代,读书类节目有些落寞,但是读书之风却从未中断。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再次让读书类节目回到大众视线,成为社会热点。与此同时,各大网络平台也不甘落后,先后推出一系列读书类节目,《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一本好书》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朗读者》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向网络平台延伸,而《罗辑思维》《一千零一夜》《一本好书》等则直接诞生于互联网,在带动全民阅读方面功不可没。读书节目从电视到网络平台,一方面是对各种视听手段以及互动方式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是针对受众接触媒体方式改变的应对之策。从电视到网络平台,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大众“一网打尽”,真正意义上打造全民阅读的盛况。
打造阅读的仪式感
无论是电视媒体推出读书类节目随后向互联网延伸,还是直接诞生于互联网上的读书类节目,都体现了媒体人对文化的敬意和坚守。它们是泛娱乐化时代的一股清流,受到人们的追捧是理所当然的。
网络平台推出的读书类节目,大多通过朗诵、解读、演绎、评论等方式,将经典作品以视听语言呈现,用仪式感的方式让受众在体验性、沉浸式中获得对作品的感知、对作品主要观点或主体精神的深入了解、对作品精彩片段的记忆强化。这是传统阅读方式所不能体会的。
在《朗读者》中,主持人先采用交谈的方式和朗读者对话,了解他们的故事,然后请他们现场朗读,这样更容易让大众产生共鸣。斯那定珠耗尽自己所有资产用十年时间为自己偏远的家乡修通了公路,让大家记住了“巴拉格宗”这个地处西南边陲的小山村,当他现场朗读吉狄马加的《火塘闪着微暗的火》,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故乡情结。
在《一本好书》这个节目中,编导在介绍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时,并不简单定位于故事情节的铺叙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作品精神的阐释。在这种定位下,节目有意识地采用演员进行现场情节演绎和内心独白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让大众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沉浸感,能更好地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则让革命者与和平年代的大众形成对话,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形成精神传承。这种感染力往往超越了个人私密化阅读的情感冲击,更超越了直白式的说教宣传。
当然,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通过现场演绎让观众产生沉浸体验,因此《一本好书》往往通过阅读+解析的方式来进行。比如,不少人认为时代已经久远,再加上观点有些艰涩,因此对鲁迅的杂文感到陌生。《一本好书》就采用了大学生朗读加上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从而引导大众意识到鲁迅杂文的精神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这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鲁迅作品的深刻性。
梁文道主持的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更别具一格,虽然节目篇幅短小,属于小成本制作,由主持人包干到底,更像是脱口秀,但是主持人对场景选择的“随机性”(傍晚、街头)以及语言表述的“随意性”,在金句频出的同时,更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无处不可以读书”。
网络读书类节目借助丰富的视听方式,给大众打造了强烈的仪式感,产生一种共情,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记忆和审美能力,进而向现实阅读延伸,这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引领大众回归书籍
当然,许多大众媒体推出的读书类节目,依然不能逃脱大众媒体的本质性特征。比如注重各种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对大众的引导性,体现的不是“内容为王”而是“流量为王”;比如对个别场景或细节的强调,有意识制造相应的话题;因为时间和表现手段有限,对一些作品的呈现或解读存在断章取义的现象……有人发出疑问:它们会不会使阅读变成“快餐文化”,从而颠覆传统的阅读方式?视听呈现的感性化会不会削弱大众的理性思考?
诚然,我们不能把收看相应的读书类节目简单等同于读书。读书类节目采用多种手段将读书活动变得更加敞开,强化分享,有意识构建公共性,让大众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从而强化他们的阅读意识,进而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去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类节目实质上扮演了一个“文化迎宾者”的角色。它是在引导大众阅读,而不是代替大众阅读。
我们自然不能因为看了一期《一本好书》节目就觉得自己对《红岩》了然于胸,而是在被节目深深打动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纸质全本阅读的冲动。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看了一期读书节目,就觉得已经了解鲁迅杂文的思想,而是需要在静心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思想的超前性。看了《一千零一夜》,我们感受最深的自然是“无处”“无时无刻”不可以读书,尽管工作繁重、生活琐碎,我们依然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中,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进而追求内心的澄澈与宁静。
作为“文化迎宾者”,文化类读书节目唤起的是大众的阅读热情,是对碎片化时间的充分利用,是对经典作品的沉醉回味,从而回归到传统的纸质阅读中来。文化类节目也许不那么完美,但是在它们的带动和引领下,让大众产生对文字的敬畏、对经典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望,让全社会能够回归读书热潮,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宁静,功莫大焉。
新闻推荐
无证驾驶摩托撞杆死亡家属起诉要求景区赔偿 二审法院:未安全文明驾驶系事故原因,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无证驾驶无号牌二轮摩托车途径浙江省缙云仙都景区时,撞上景区卡口横杆导致死亡,家属起诉景区要求赔偿。近日,浙江省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