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扶贫“专业队”下足“绣花功”
上接A01版
71岁的梁光炎再次见到镇脱贫攻坚专业队员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梁光炎夫妇在家务农,年老体弱且儿子患疾。
今年7月初,石壁镇脱贫攻坚专业队进村核查时,深入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一致认为这是一个贫困边缘户,不加以帮扶将因病致贫。石壁镇政府主任科员孟泽雄告诉记者,专业队核实了情况后,立即出具核对报告并上报。7月20日梁光炎家被纳保,但是,他儿子不属于大病救助范围,这一原则,专业队也进行了注明。
不让一户贫困群众错过政策,更不能拔高或者降低政策标准,是琼海市脱贫攻坚专业队伍“专业”的体现。琼海市通过把各行业部门业务骨干及对口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分别成立市、镇两级脱贫攻坚专业队伍,市级队伍主要由各行业部门业务骨干组成,镇级队伍由镇党委书记牵头,行业部门对口人员、扶贫专干等组成,集中力量开展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用专业的队伍做专业的事。”琼海市委副书记刘坚说,脱贫攻坚首要解决的是“扶持谁”的问题。琼海市级专业队主抓市级示范点建设,通过树立样板示范带动,开展政策解读和运用政策解决问题,并抓督查督导;镇级专业队“先总后分”,通过集中攻坚完善台账,分类处理问题并整改。“市、镇合力,最终实现"识贫准确率、脱贫准确率和群众满意度"3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特别是对于边缘贫困户,琼海市依托脱贫攻坚专业队伍的力量,在全市排查存在致贫风险的家庭,时刻关注他们的家庭情况及收入情况,及时介入灵活处理。目前,琼海已有9个镇完成了边缘户的筛查,相关数据已经被纳入监测平台进行监测。
更规范,信息采集细致周全
“务工收入3.3万元,种植槟榔、椰子收入7000元……”10月10日,脱贫攻坚专业队在李会汉家开展信息采集,20多分钟的时间里,队员们按照脱贫户“回头看”入户采集表的内容,详细核实了李会汉家庭信息、户内人口变动情况以及收入情况等。
其中,仅收入来源就被分别列出了8个项目,信息采集十分细致,尤其是核算收入时更是多次确认,最终由李会汉签字确认。李会汉是2016年脱贫的贫困户,今年8月,李会汉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海口就业,家庭经济条件有了改善。
“只有自身工作规范了,才能减少失误,保障政策精准落地到每一个符合标准的群众身上。”琼海市脱贫攻坚专业队队员郭仁禄说。他是市教育局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参加脱贫攻坚专业队后专职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郭仁禄发挥熟知教育扶贫政策的优势,核实并纠正一些在信息采集中发现的问题。“发现此前的表格存在一些填写错误,这也说明我们在入户采集时还需要更加细心,避免因不细心导致政策落实时遗漏了某户。”他说。
当前琼海市已启动2019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数据的准确性、细致程度及逻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据介绍,琼海市在大排查基础上确定了“8+1类人员”名单,筛查档外低保户、档外特困户、危房户、大病户、重残户、老人户、居住偏远户、义务教育辍学户及贫困户户内人口增减状况。
“扎实做好信息采集并实施动态管理,才能确保政策落地无偏差。”琼海市扶贫办主任冯雄说,脱贫攻坚专业队伍成员来源于行业部门,熟知行业部门政策,对政策理解也比较到位。目前,琼海已在长坡镇礼昌村、龙江镇深造村、嘉积镇上埇村打造扶贫动态管理示范点,专业队以示范村为单位,通过“解剖麻雀”“大清扫”“定点突破”等“战法”,以点带面,改变以前各镇模板不一、标准不一等情况。
更周到,“扫描”+“会诊”治贫根
脱贫攻坚成效体现在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改善上。琼海市脱贫攻坚专业队伍的工作最终也要落实到产业帮扶中来,给贫困户当军师、搭“梯子”,为他们致富出谋划策。
琼海市嘉积镇黄崖村已脱贫村民黄德强一家从这样的“专业服务”中获益良多。黄德强一家3口,儿子正读初一。“现在我和老婆都有工作,2个人一个月共有5000多元收入,同时还能学到种植技术。”在琼海市嘉积镇黄崖灵芝蘑菇种苗培育示范基地内,一排排整齐“列队”的圆柱形菌包长势良好,黄德强一边细心检查菌包的生长情况,一边兴奋地说。
当初专业队走进黄德强家中时,发现他们夫妻两人具有劳动能力,但是性格内向,少与人交流,靠打零工度日,朝不保夕。专业队注意到村附近有灵芝蘑菇种苗培育示范基地,于是主动帮助沟通。考虑到岗位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专业队购买书籍、下载有关视频,培训黄德强夫妻。在夫妻俩掌握了一些基础技能后,帮助他们联系基地实习,最终受到肯定留下务工。
专业队还指导黄德强夫妻到农信社贷款3000元入股基地做“股东”,同时还为他正在上学的儿子量身制订帮扶措施。“今年儿子上初一,除了按学期领教育补贴,还申请到离家较近的朝阳中学就读,感谢专业队的指导和帮助。”黄德强说。
“结合贫困户的需求,为他们量身订制脱贫方案。”琼海市委常委、嘉积镇委书记庞飞介绍,镇脱贫攻坚专业队有17名对口各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发挥专业优势,为贫困户做全身“扫描”,找准贫根,进行专家式“会诊”,制定“一对一”综合脱贫方案拔贫根。
(本报嘉积10月23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丽园通讯员林宇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各界瞩目中投入运营。这个创造了40余项国际、国内第一的“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