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思源实验学校,只见校园里绿树掩映,郁郁葱葱,崭新的教学楼、宿舍、综合楼井然有序地矗立着,体育活动场地宽敞明亮。
从一所办学设施不完善的薄弱初中到软硬件兼具的特色学校,民族思源实验学校的蜕变,是琼中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的一个缩影。
琼中县现有人口22万,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61所、学生23129人。近年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全县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资源日益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各类学校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亮点纷呈、硕果累累。
加大投入城乡学校旧貌换新颜
教育均衡,硬件是前提,核心在农村。为此,琼中县重点打造“小而优,小而美”的农村边远学校,使其与城区学校共享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
琼中北部山区的湾岭学校这两年来悄然发生巨大的变化。校园里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焕然一新。
今年读七年级的林虹同学,对于湾岭学校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她读小学时,就是在这里破旧的校舍中度过的,如今终于圆了自己的梦。
湾岭学校的显著变化是琼中县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的一个缩影,也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琼中,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入推进,教学条件的大幅改善覆盖全县所有的乡村学校。无论是处在西北部黎母山下的“黎母山教学点”,还是位于西南部群山峻岭中的红毛希望小学,亦或是北部山区的乌石学校,那里的校舍崭新亮丽,那里的校园花红草绿、树影婆娑。
琼中县政府财力的巨大投入,使琼中教育的状况近年来大为改观。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法定增长”,2015年以来,琼中县政府累计投入12.59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发展。其中,投入28948.7万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91栋、田径运动场28个、篮球场48个、排球场16个、足球场28个;投入11992万元,配置电脑3925台、图书195676册、实验室51间、多媒体教室454间;投入1.5亿元新建了县实验小学。至此,全县中小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2018年5月底,经省级评估,琼中县达到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全县拥有4所“省级规范化学校”,36所县级规范化学校,40所标准化学校。
“从某种程度说,琼中的贫穷落后,其根源主要是教育落后。琼中要尽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教育这个根本,紧紧扭住智力扶贫这个突破口,抓好教育这个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头号工程,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孙喆表示。
齐头并进决不能让“软实力”落后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硬件改善了,软件更不能忽视,要齐头并进,不能让软实力落后。”琼中县教育局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实施的。
学生郑凤春来到思源实验学校跟班实习。一年多来,在名师的引领下,在教学比赛的打磨中,她收获了不少教学经验。
“我们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与他们一起探讨符合他们学情校情的教学方法。同时,乡村学校的老师到思源实验学校跟班学习,把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带回山区去。”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思源实验学校教研主任覃兆红是海南省面向全国引进的骨干教师,先后到地处山区农村的乘坡中学、乌石学校支教。他带领山区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近年来,琼中县针对教师短缺、配置不均衡和乡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等瓶颈问题,通过实施引进补充工程、教师“安心”工程、交流互助工程、培训提高工程,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自2015年以来,琼中先后引进优秀校长17名、学科骨干教师35名,招聘特岗教师54名。
为充分发挥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实现城乡优质管理与师资共享的目标,琼中近几年加大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力度,深化了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3年组织中小学教师到江苏、上海、武汉、成都、重庆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培训达500多人次,加上“国培”“省培”计划的全面实施,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介绍说,2015年以来,琼中在全省率先构建了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学科区域教研组、学科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组建了129个中小学学科区域教研组,常态化开展学科区域教研活动,全县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均参与教学教研与培训。
与此同时,琼中县树立财政补贴资金向偏远乡村教师倾斜的鲜明导向,按照人均每月600元标准由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根据乡村学校偏远和艰苦程度差异化发放乡村教师补助,稳定和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经验做法受到教育部通报表彰。
教育扶贫决不能落掉一人
太平学校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吊罗山乡周边的黎村苗寨。
“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享受到政府给予的"四免四补"教育扶贫政策,贫困学子在这里的"衣、食、住、行、学"政府全包了,家长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太平学校校长罗勇介绍说。
“教育扶贫,任重道远;教育扶贫,决不能落掉一人。”对于琼中县教育局来说,扶贫工作是军令状,也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为了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失学,琼中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2016年以来,琼中共发放贫困生补助6875.45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9191人次,全县贫困家庭适龄少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率先在全省建立教育扶贫“一对一”关爱体系,编印两套励志脱贫教育地方教材,在四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小手牵大手”脱贫生涯规划课程,重在培养孩子志气志向,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让"该上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让"想上的"孩子都有学校上,让"能上的"孩子都上得起学。”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说,基于这一理念,近年来琼中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保障各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确保“基础教育人人享、教育机会人人有”。
王芝桐是湾岭镇新仔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都良好。虽然每天他需要坐着轮椅来上学,但是老师的关爱、同学们的友善,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据了解,2018年全县共有留守儿童1193人,均进入各中小学就读,入学率达100%;全县中小学共计接收进城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420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413人,民办学校就读7人,就读公办学校占比98.4%。
内涵发展将区域特色“大融合”
在琼中,课堂教学使得足球运动得到良好普及。“保证每班每周至少有1节足球课,在校学生每周应有不少于2小时的足球训练时间。”琼中教育局局长傅永东表示,把足球课列入学校体育课中的重点课程,是琼中足球得以推广的有效保障。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力抓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教育,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和武术进校园活动,树立了琼中教育的特色品牌。
2006年正式成立“琼中女足”,填补了海南女子足球队空白。全县中小学分班分年级组建校园足球队,有20000多名学生常年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琼中县于2015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2015-2017年“琼中女足”连续三年荣获“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落户琼中,琼中获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优秀试点县。
而武术运动也同样纳入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武术健身操和武术段位制在校园蓬勃开展。2015年9月,琼中被授予“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为了“使每一个从琼中走出去的青少年学生都能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2013年6月,琼中启动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2016年,琼中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如今,“唱民歌、跳民舞、穿民服”纳入常规教学,成为弘扬黎苗文化的一个响亮的特色教育品牌。
而今,琼中教育教学在总实施方案“三大工程”体系引领下,通过实行校长九项管理目标综合考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数据库,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制,以及更新观念、强化责任、规范管理、优化队伍、改进课堂教学、加强教科研等途径,提升了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中考综合评价指数跻身全省先进行列,提升幅度全省第一。
经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琼中均衡教育,真真切切地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形成了独立的均衡教育特色文化体系。
新闻推荐
琼中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 卫生院违规发放补助院长等3人受处分
本报讯(记者李崇育)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近日通报近期查处的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典型案例。黎母山镇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