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提升村庄颜值
■本报记者李梦瑶
通讯员林学健
10月6日15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贝湾村垃圾收集员林开平开着一辆垃圾收集车,沿村道挨家挨户收集完垃圾后,将车停在了村口的垃圾屋。
“我要将垃圾分为可腐垃圾和不可腐垃圾,不可腐垃圾又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林天平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不可腐垃圾会被分类装进麻袋,等待运输至转运站进行下一步处理,而可腐垃圾则会被倒入粉碎机,之后进入堆肥房,经过2个月的密封厌氧发酵,最终形成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和生态循环。
看起来十分繁琐的垃圾分类工作,并非落在林开平一人的肩上。事实上,每户村民在自己家中就已经完成了垃圾分类的第一步。
“你瞧,每户人家门口都摆有一绿一黄两个垃圾桶,绿桶上写着"会烂垃圾",黄桶上写着"不会烂垃圾",用词通俗,农民一看就懂。”林开平介绍,自今年7月15日启动垃圾分类示范工作以来,贝湾村采取发放科普资料和会议培训等形式,为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村民逐步养成从生活垃圾“随手扔”到“随手分”的好习惯,如今村里的垃圾分类准确率已达95%以上。
垃圾分类这件“小事”,成了家家户户热议的“新时尚”。这样的变化,正随着琼中不断铺开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出现在越来越多的村庄。
“我们将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综合处理,分类、发酵、资源化,将处理后化成的有机肥回归到园林、农田及农地,实现生态循环利用。”琼中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振高介绍,截至目前,琼中已完成水央村、贝湾村、大平村等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堆肥房和垃圾屋的建设与使用,分类后垃圾减量化达50%以上,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下一步,琼中还将以“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立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卫生为突破口,让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得以落实,打造农村垃圾处理的“琼中模式”,稳步推进29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建设。
(本报营根10月7日电)
新闻推荐
群众被救出(琼中消防供图)。南国都市报9月2日讯(记者石祖波)2日,琼中普降暴雨。营根镇什加玛河因暴雨河水暴涨,致沿河附近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