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琼中新闻> 正文

九大特色产业为抓手 四种模式聚力脱贫产业发展的“琼中特色”

海南日报 2018-12-12 07:26

琼中上安乡发展黄牛养殖业。本报记者 李幸璜 摄琼中大边村发展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通讯员尹婉妮

地处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如何让贫困山区的广大贫困户腰包鼓起来奔小康?

近年来,琼中细查“贫根”,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产业,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如今,琼中山鸡、琼中小黄牛等农产品走俏市场,琼中绿橙、琼中蜂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一张张靓丽的“绿色名片”,将琼中山里好货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

转变观念激发致富动力换思想:杜绝等靠要

只有在思想上真正转变,才能在行动上改变。“指出发展的方向,让贫困户有发展的信心。致富带头人带动,转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是关键的一步棋。”琼中县扶贫办主任吴坤俊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琼中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在“特”字上下功夫、求发展,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以往是坐等帮扶干部主动上门,靠着底线政策挨日子,宁可喝茶晒太阳也不愿劳动,不配合脱贫甚至抗拒脱贫。现在才知勤劳结硕果。”红毛镇农户王家顺感慨。

王家顺在入股海南万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之前,一味地想着得到政府的补贴扶持或他人的帮助。后来看到同村大部分村民养殖蛋鸡领到分红,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脱贫致富,摘掉贫困帽。

2017年5月王家顺和红毛镇80户贫困户一起签下入股同意书,每户获得红毛镇政府扶持的6000元作为股金购买山鸡种苗,成为合作社的一名股东。

“养鸡谁不会?把后山一块地空出来我自己来养就行。”王家顺原本对抱团合作的养殖模式不屑一顾,但到农贸市场一比较,合作社里养出来的山鸡又壮又漂亮,与自己自家散养的鸡天壤之别。

心甘情愿入了股,没想到仅半年时间就领到了第一笔分红款1250元。“要是自己一个人养,这产业肯定发展不起来,抱团发展让我尝到了甜头,集中化管理,统一饲养,生活无忧,一举双得。”王家顺喜上眉梢。

故事:“蜂”情小镇

琼中长征镇什仍村坐落在群山之间,远望峰峦叠嶂,百花深处,蜜蜂、蝴蝶纷飞,一片生机盎然。曾经长期在外务工的村民梁雄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偶然尝到了什仍村野生花源酿出的百花蜜,病情得到了缓解。于是他便一直寻思着如何让更多的人尝到这里的百花蜜。

2017年11月,什仍村养蜂场的300个蜂箱到位。梁雄明和300箱蜜蜂一起入住什仍村。什仍村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300箱蜜蜂是社员们的集体产业。

“政府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扶持农户入股合作社,农户所在的基层党组织指定专人参与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到了年底按照12%的保底分红,每个贫困户都可以分到360元”。什仍村党支部书记王贵专说道。

与以往的合作社扶贫方式不同,什仍村要求每一位贫困户必须在产业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技术学习。资金入股,能解贫困户的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只有让贫困户真正地掌握了技术才能保证脱贫,提高村民的“自我造血”功能。

如今,什仍村的养蜂产业不断扩大,从300箱蜜蜂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箱,今年收获了蜂蜜约5000斤。预计到明年2月前蜂量将发展到8000箱,可采蜂蜜10万斤,养蜂带动了5个村集体经济和93户430人贫困户的经济发展。什仍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蜂”情小镇。

四种模式九大产业并进抓特色:多元化发展

“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近年来,琼中大部分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产业扶贫逐渐挑起了脱贫攻坚的“大梁”。

如今,琼中已经摸索出“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贫因户”和“种养大户+基地+贫因户”等四种产业发展扶贫模式,让产业扶贫走上规模化、标准化、效益化的发展道路。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已日趋成型。

琼中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选择特色产业,打造产业扶贫帮扶模式。以九大特色产业为抓手,齐头并进,既发展桑蚕、稻鱼共生、养鸡、养鹅、养蜂等5类“短平快”产业,也发展养羊、养牛、种益智、种油茶等4类中长期产业,形成了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发展结构,有效促进全县特色产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抓好产业扶贫,在提升橡胶、槟榔等大宗农产品单产效益的基础上,按贫困户人均3000元左右的标准,将扶贫资金或种苗折算入股,在每个自然村建立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完善四种产业扶贫模式,截至目前,琼中已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38个,规范运营专业合作社480家。

故事:“蚕”若星辰

“现在蚕宝宝正处于休眠期,要认真观察进食、排便及气温、湿度情况。”琼中湾岭镇新仔村岭脚村民小组农户陈世锦正在观察蚕房中蚕的情况。

岭脚村一幢幢崭新靓丽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之中,新式蚕房里布满了一指长粗粗壮壮的蚕宝宝们,正沙沙地吃着桑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个百姓守着田地过穷日子、住着茅草房的贫困村。近几年整村发展种桑养蚕产业以来,岭脚村的变化让周边的村民刮目相看。

“一亩蚕桑,一亩水稻,哪个效益好?种桑养蚕见效快、效益好,技术成熟,一年赚几万元不成问题。”聊到种桑养蚕所带来的好处,陈世锦滔滔不绝。

技术从零起步,政府专门安排技术员到村里培训,陈世锦认真做笔记,并把笔记随身携带方便学习。

陈世锦初期种桑3.6亩作为试验田,种桑养蚕事业获得成功后,他又带动村里44户农户共同发展。目前,岭脚村种植桑园达341亩,2018年已养蚕16批,预计年产茧6万斤,产值可达120万元。

因地制宜促农旅融合促增收:解决后顾之忧

“自从有了"琼中土特产商城",我只要把鸡蛋拿到县城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和爱心电商基地,就会有专人帮我把商品放到网上售卖,免去中间商的利润,每一个鸡蛋能多赚几毛钱呢。”家住红毛镇罗解村的贫困群众王金丽喜笑颜开地说。

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畅销本土特产,拉近了地处深山的黎苗百姓与外界的距离,不用为销路犯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也增加了旅游业人流量。

近年来,琼中依托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中央和省给予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等5大发展优势,以全域旅游为目标,以“奔格内”乡村旅游为主线,深耕特色产业、黎苗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古迹等旅游元素,擦亮“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

如今的琼中已成为海南中部山区旅游热门地,相继成功举办“三月三”文化旅游节、“奔格内”琼中绿橙旅游季、琼中蜂蜜采收节等多项体验活动。

琼中各地因地制宜,狠抓本土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产业格局。

故事:养鹅致富

琼中营根镇新朗村致富带头人刘松应,之前创业养过兔子和鹅。2016年,刘松应在营根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群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沿着蜿蜒的山路到基地看鹅是刘松应每天必备的功课,“鹅的市场低迷期在上半年,每斤10元左右,下半年直到春节结束才能卖到好价钱,能卖到13块钱一斤。”刘松应介绍。

合作社成立初期,入社者寥寥无几,在刘松应带动下,社员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49户,共188人。

“政府出资给贫困户每人3000元加入合作社,每人每年可获300元的保底分红。按照市场销量,今年的保底分红是500元,考虑到收入、前景较好,我也特别想帮助乡亲们,就已经给了每人825元的分红。”刘松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乡亲们早些过上好日子。

他组织合作社的贫困户开展培训班,培训采用统一提供雏鹅、统一提供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制定防疫制度、统一回收的模式进行,能较大程度上节约成本。(本报营根12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琼中法院启用智能法律服务机器人进乡村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4米机器人法律服务“包打听”

工作人员正在演示人工智能机器人功能记者高凌摄□本报记者和婷婷李传敏“您好,我是法小智,有什么法律问题可以帮助您?”...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