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成了乡村的标配;燃气,不再城里“独有”;赚钱,村民找到新路子 柳暗花明又一村
猫尾村:“脏乱差”村庄的“整容记”
从前:两年前,猫尾村到处是泥泞的土路、破败的房屋、杂乱无章的建筑。别说外人,本村人生活在这里都很嫌弃:“村里的路不好,以前车子根本开不进来。一到下雨天,很多村民家的房子都漏水,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躲雨。”村民王家兴说。
现在:冬日的琼中,雾气昭昭,烟雨蒙蒙。记者从县城驱车约14公里,就来到了猫尾村。一进村口,一排排蓝顶白墙、错落有致的船型屋顶闯入视野,仿佛来到了童话世界中蓝精灵的故乡。黎族风情的屋顶,黎族风情的窗户,甚至是黎族风情的电线杆……村民们经常在水泥路上散步,或三三两两坐在草地上聊天,俨然一幅独特的黎族生活画卷。
政府投入400万元,把整个村子彻底“翻了新”
琼中营根镇猫尾村第一书记周凌云告诉记者,猫尾村之前的房屋基本上是砖瓦结构的老房子。经鉴定,村内37户居民,有34户被列入了危房改造名单,比例超90%。村子的命运在2016年发生改变,这一年,猫尾村抓住建设富美乡村的契机。政府投入400万元用于危房改造及建设环村道路、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共改造危房34户,把整个村子彻底“翻了新”。
2018年5月份,村民们住进了新家,过上了美好新生活:水泥路环村;家家都有停车位;污水集中处理,清洁员每周打扫村内卫生;每天晚上6点半,村里的路灯准时亮起;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嬉戏,每户房子都有一个小庭院,百香果挂满枝头……
政府花大价钱改善了生活环境,村民们也自发有了主人翁意识,“生活环境好了,村民们的行动力也增强了,以前每天就是喝酒打麻将,现在村民们想的是怎么赚钱,怎么发展。”周凌云说。
光一、光二村:贫困黎族村庄“变形记”
从前:光一、光二村隶属什运乡什统村委会,全村共有79户29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28人,是个典型的贫困山区黎族村庄。光一、光二村因土地贫瘠、气候干旱少雨、产业单一,制约着经济发展。
现在:什运乡加大扶贫力度,多举并措,从改造危房、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传承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让光一、光二村完成了向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产业美的旅游特色村寨的华丽转身。
开辟适合全村发展的“短平快”特色农业新路子
“想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要冲在最前头!2016年,光一、光二村启动富美乡村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现在,全村自来水入户率、主次干道硬化率、通电率、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覆盖率,电话、网络、广播电视“三网”通户率均达到了100%。
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核心,是建设旅游特色乡村的物质基础保障。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光一、光二村开辟出适合全村发展的种桑养蚕、养蜂等“短平快”特色农业新路子。
在光一村的一角,是光一村队长王泽容的蚕房,里面有他今年养的第七批蚕。再过一周左右,这些蚕就可以拿去卖了,根据以往的卖价,王泽容估计能赚2500元左右。光一、光二村第一书记郑龙介绍,目前全村共有桑园面积120亩,种桑养蚕户40户。2017年,全村共养蚕16批次183.4张,产茧量17255斤,产值304195元,养蚕户户均纯收入达7605元。“政府在种桑养蚕产业方面扶持很大,仅是蚕房这一块,普通户每户补贴8000元,贫困户补贴15000元,村民们的积极性都很高。”郑龙说。
合老村:黎族苗族婚恋主题村寨“诞生记”
从前:“合老”在黎语中是“圆圈”的意思,意为村庄被河水包围成圆圈状。合老村每逢下雨,水田就经常被淹,收成不佳。
现在:站在村口,记者被成排的别墅“震惊”了。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黄色别墅,按照“整齐划一、民族特色鲜明”的要求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将象征黎族群众勤劳的甘工鸟、大力神等图腾元素融入到村庄立面改造中。
建设了一个婚恋广场,打造黎族苗族婚俗展馆
2016年,合老村整村搬迁,成为为数不多的整村“搬迁村”。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这一次搬迁改变了整个村庄的命运。
新的村址,给了合老村新的内涵。提到合老村,人们想到的不再是“圆圈”,而是“百年合老”。与其他村庄不同的是,合老村的定位是黎族苗族婚恋主题村寨,是传播黎苗婚俗文化的窗口。村子里一些婚恋主题布置随处可见,每栋别墅前都有黎族苗族青年热恋时唱的山歌。村口还特意建设了一个婚恋广场,满满的喜庆氛围。
该村第一书记蒋建军介绍,截至目前,合老村已开展了3次大型黎苗婚俗文化活动,参加人数达2000余人。活动以婚俗表演、相亲互动等形式开展,向各方游客展示黎族苗族婚俗及长桌宴等传统文化。
同时,立足于合老村红色革命文化、生态农业、黎族歌舞等自然人文景观优势。合老村将6幢房屋改造成为黎族苗族婚俗展馆,乡村旅游民宿,打造黎族苗族婚庆文化、农家乐、休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村寨,进一步增加了农户的增收渠道。据统计,2017年合老村实现人均纯收入达10200元。
新闻推荐
琼中上安乡发展黄牛养殖业。本报记者李幸璜摄琼中大边村发展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本报记者陈元才摄■通讯员尹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