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更多“门外汉”变身“土专家”
■张成林
种桑养蚕,既生态又环保,但却是一项技术活,既要下功夫,也要有真本领。而琼中红毛镇番响村村民王国谦,在政府部门的帮扶下,通过努力自学、辛勤劳作,由养蚕“门外汉”成为闻名“土专家”。不仅家里盖起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且,还被评为县里的“脱贫之星”,登上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讲台。事实上,在红毛镇,像王国谦那样的村民大有人在,他们通过辛勤努力成为养蚕能手,靠种桑养蚕产业脱了贫、致了富。
老话常说,“一技在手,致富不愁。”种桑养蚕,对于一个贫困户,尤其是“门外汉”来说,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挑战。不过,面对困难、挑战,王国谦没有知难而退、消极躲避,而是主动迎上去,缺什么补什么,积极“取经”求教,认真琢磨起种桑养蚕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养蚕“零基础”的贫困户,最终成长为技术娴熟的行家里手,变身为脱贫致富的好榜样。细究王国谦们的蜕变之路,主要秘诀在于,他们有着十分强烈的脱贫心劲。
起步时有拼劲。常言道,万事开头难。人一旦懒散惯了,就会临事而惧,不敢轻易尝试,结果只能眼睁睁错失良机。而致富能人多果敢坚决,认准了就会去闯、去拼。种桑养蚕难吗?确实难,会涉及桑树种植、蚕种培育等诸多工作,但只要我们敢于突破,勇于尝试,在虚心求教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攻破,就能由陌生到熟练,做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古人云,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脱贫致富,只有迈开步子,才能到达远方。
爬坡时有韧劲。水中行船,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免被风吹浪打,产业发展更是如此。很多时候,精力耗费了,金钱投入了,非但见不到效果,甚至还会出现各种意外。就像养蚕一样,眼见收获了,可由于某一环节出现差错,导致蚕种大批死亡,功败垂成让人惋惜。对此,就要保持良好心态,认真分析总结原因,万万不能因为点滴挫折,就撒手不管、中途止步、半途而废。事实上,无论是技术学习,还是产业培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保持定力才能柳暗花明。
成事时有干劲。在政策支持下,对于肯干的人而言,脱贫不是一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克服脱贫之后再返贫现象。一些贫困户往往把脱贫看成终点,到达终点后便停滞不前、坐享其成,结果很快又陷入贫困。致富能人的可贵之处是,他们没有歇一歇、停一停的想法,能够及时扩大再生产,让技术、产业源源不断产生生产力。有些村民不仅自己发家致富,还会想方设法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创收。成不骄,败不馁,撸起袖子加油干,致富之路便会越走越宽。
树无根不成,人无志不立。习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而致富能手的拼劲、韧劲、干劲,归结到一处,正是坚决摆脱贫困的志气、信心。当前,以产业促脱贫已成趋势,这也意味着,广大村民不能仅仅停留于一亩三分地的耕作上,而要主动革新思维,围绕产业发展积极提升自我,努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坚信,在希望的田野上,只要昂扬向上、勤学苦干,定能梦想成真,成就不一样的精彩。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12月31日讯(记者李梦瑶通讯员陈欢欢尹婉妮)31日,天刚蒙蒙亮。整理好村委会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后,琼中和平镇长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