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琼中> 正文

调动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长效化运维管理机制琼中奏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奏曲

海南日报 2019-04-02 08:06

山水环绕的红毛镇金屏村,经过改善人居环境,变得更加秀美。本报记者 于伟慧 摄经过治理,吊罗山乡响土村水流变得更加清澈。本报记者 于伟慧 摄和平镇堑对村村民在清理水道漂浮物。本报记者 于伟慧 摄湾岭镇水央村如今建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本报记者 陈元才 特约记者 秦海灵 通讯员 朱德权 摄 ■本报记者李梦瑶于伟慧特约记者秦海灵通讯员陈欢欢

驱车拐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合罗村,几名村妇聚集在树荫处歇息乘凉,一股浓郁的槟榔花香扑鼻而来。“我们村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住着舒坦。”顺着村民李玉梅手指的方向,会看到村里的小广场、庭院巷道几乎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就连犄角旮旯处也难觅垃圾与污水踪迹。

眼前呈现出的这幅景象,仿佛是为重大节日而开展的“临时大扫除”。但事实上,自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随时随地保持干净整洁已经成了合罗村的“常规操作”。

从探索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到借助社会资本推广农村污水治理,再到引导村民主动参与,近年来,琼中以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及农业生产废弃物为重点,构建起多元化长效化运维管理机制,正奏响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协奏曲。

掀起“环境革命”村庄告别“脏乱差”

当人口不过38户的合罗村第一次尝试清运垃圾时,村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塑料袋、破碎的酒瓶及各种腐烂发霉的瓜果食物竟会塞满数十辆环卫车。

“都是村里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有些历史垃圾甚至比我的年纪还要大。”李玉梅还记得,直到2017年硬化路贯穿全村,垃圾池、排污沟渠与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相继建成,合罗村的村容村貌这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过午饭后,村民王运章拎着一兜厨余残渣倒入村口的垃圾箱,剩余的污水则顺着管道很快排入地下沟渠。“垃圾箱要是满了,打个电话就会有人来清运,既干净又方便。”用力跺了跺脚下的水泥地后他又自豪地介绍道,地底下埋着一层排水管道和一层排污管道,这让村里门前屋后不再积满脏水,蚊虫也少了许多。

合罗村的蜕变,是琼中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缩影。自2012年起,琼中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在全县544个自然村全面铺开,通过配足配齐镇村垃圾回收、运转处理等环卫设施及保洁员,目前琼中农村垃圾清扫收运覆盖面已达90%以上。

在“垃圾围村”窘况消失的同时,琼中自2016年起率先在全省推行富美乡村水环境治理PPP模式,累计建成湾岭镇大边村、营根镇合罗村等281个“吃污水,吐清水”的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直接受益群众逾4万人。

以治理“脏乱差”为切入点,琼中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内涵与外延也得到扩展。

今年3月初,湾岭镇大边村脱贫户王兴才在日常巡河时,发现定安河大边村河段附近违规建有一处养猪场,便立即上报给镇政府。在接到湾岭镇政府的通报后,琼中县综合执法局立即前往现场开展整改工作,将乱搭乱建的养猪场强制拆除。

“不局限于一村一户的环境卫生整治,我们还将农村污水治理与河长制、湖长制结合起来,只有整个山体绿起来、水系活起来、环境美起来,村庄才能灵动而富有生气。”琼中县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说。

激发村民意识主动参与环境治理

沿仿古木质栈道拾阶而上,郁郁葱葱的橡胶林依着山坡绵延,谷底一条小河轻快流淌……每天傍晚,湾岭镇水央村村民王义辉总喜欢踱步至村拐角的这处休闲小广场纳凉。“瞧见栈道底下没?那里曾是一座"垃圾山",几十年的垃圾堆起来能有近4米高。”站在“垃圾山”改造而成的小广场上,72岁的王义辉连连感叹,村里能有这样的变化实属不易。

不易在哪?村民们的观念便是最大的一道坎儿。2015年,在被纳入琼中县富美乡村建设后,水央村打算在村里建3个垃圾屋,并将一处垃圾堆放地改造为休闲场所,可由于规划地址占用了部分村民的槟榔林,项目进展一拖再拖。

村干部一趟趟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眼看劝不动大伙,水央村党支部书记许炳酌索性带头砍掉自家的3株槟榔树,将地让出来给村里建1个垃圾屋。“还别说,村里有了垃圾屋,真是干净了许多。”原先村民陈开东得绕好大一个弯去倒垃圾,为了图方便,他干脆主动挖走自家的几株芭蕉树,将其中一处自动密闭式的垃圾屋“请”到了家门口。

让陈开东感到欣喜的是,不仅垃圾屋没有散发出他想象中的臭味,就连乡亲邻里的猪圈禽舍也在渐渐“消失”。

“刚开始让把猪圈拆了迁到村外去,我们并不乐意,几十年的养殖习惯,哪能说改就改?”村民杨开彬告诉海南日报记者,2017年年底他将自家门口4个猪圈拆除,政府帮他将猪崽迁至不远处的槟榔林,又出资砌起一处标准式化粪池,这才让他渐渐没了顾虑。

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和村民投工投劳,拆除后的猪圈旧址被改造成停车场、绿化带,甚至搭架种起百香果,不仅令整个水央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带来一场农民卫生观念与习惯的变革。

构建长效机制农村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村庄不再“灰头土脸”后,环境整治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事实上,“脏乱差”的反弹问题,一直是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症。如何让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后不“退潮”?琼中的对策之一是落实督查考核机制。

今年1月,黎母山镇南吉村因存在垃圾箱垃圾未及时清运、农户房前杂物乱堆乱放、村内污水横流等诸多问题,在全县100个行政村环境卫生整治暗访督查工作中位列97名。收到整改通知单后,南吉村帮扶单位及村“两委”干部立即进行全面摸排、逐条整改,次月排名便提升至第23名。

据琼中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李振高介绍,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如今琼中不定期对全县100个行政村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暗访督查工作,对排名落后的村庄及负责人进行通报、约谈,同时各乡镇、村级组织也陆续制定出台考核标准、评比制度与村民公约,构建起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四级监督机制。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单单只靠“一纸制度”约束,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人一事之举。

以政府力量为主导,村庄硬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打出“政府补贴+社会资本”组合拳,农村污水治理步入良性运行轨道;推行“村民自治+保洁员保洁”,充分激发村民主体意识……随着政府、农民与社会力量的同频共振,琼中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构建起长效化多元化运维管理机制,正推动富美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提质转型。

(本报营根4月1日电)

新闻推荐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人民政府关于湾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第四、第五期、海南湾岭热带农产品综合物流园一期、二期项目补充征用地范围坟墓迁移的公告

根据《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湾岭农副产品加工园四、五期项目征地范围的批复》(琼中府函〔2018〕42号)...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新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