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生态区省级脱贫光荣户董海民:拒绝“等靠要” 勤劳摘“穷帽”
本报记者刘盈盈
立冬过后,夜被拖得更长了。凌晨四点,天色未明,育才生态区马亮村建档立卡户董丹雄和妻子已经起床开始为一天的生计忙活。夫妻俩在村里开了一间小店,售卖早餐和烤鸭。每天起早贪黑,生意好的时候经常忙得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但夫妻俩毫无怨言,看着一家人的日子在父亲董海民的带领下越过越好,他们干劲更足。
一家五人同唱“脱贫戏”
董海民是育才生态区马亮村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人勤奋踏实,但不善言辞。这几年在政府的帮扶下,大儿子董丹雄和儿媳在村里开了间小店,生意红红火火,他和妻子则在家务农,管理着家中17亩橡胶林。最近各家各户都在忙着种植冬季瓜菜,由于家里地少,董海民和妻子正盘算着到邻村租地大干一番。与此同时,董海民小儿子董丹平正在三亚市区一家电动车维修店忙碌着,吃苦耐劳的他是店内修车的“好把式”,常获得老板和顾客的夸奖……这个曾经因为贫穷而缺乏活力的五口之家正迸发出致富的庞大激情,五个人“各司其职”把整个家经营得越来越红火。
从2019年10月30至今年9月30日,董海民一家的家庭纯收入已达199167.74元。然而,在2014年以前,这一家人曾因没技术、缺资金找不到出路,整日愁眉苦脸,过着清汤寡水的生活。为了给家庭增加收入,维持生活,董丹雄跟人到外地打工。“那时候一天打两份工,中午都没有时间休息。”说起在外打拼的艰难日子,董丹雄记忆犹新,“没有技术,只能干一些苦活,很苦很累,收入还低。”
爱拼就能赢
工作无起色,只是初中学历的董丹雄内心越发自卑,“那时候不敢想其他工作,觉得自己只有干苦活的命,挣不了几个钱。”2005年,董丹雄到浙江看姑姑,在姑姑的建议下学厨,并换了份餐饮工作。
在餐饮店工作的日子,董丹雄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开阔了眼界,他的自信心慢慢增长起来,渐渐有了创业的想法,“谁都是要吃饭的,餐饮这生意肯定能做。”
从2005年到2017年,董丹雄一直在餐饮行业“打磨”手艺,不光学厨,还学习餐饮店的经营,为后面的创业“打地基”。
人只要肯干就有希望。2014年,董海民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户,得到扶贫政策的帮扶,一家人生活压力大大减轻。在政府的帮扶下,董海民和妻子大力发展种植产业,靠着一家人的努力,仅一年时间就成功摘掉“贫困帽”。看着村里各家各户日子越过越好,早就学有所成的董丹雄决定回家创业。2018年,他找亲戚借了3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餐饮店,由于手艺不错,餐饮店的生意红红火火,如今日均能有300元以上的收入。
扩大产业,带动村民就业
前不久,董海民一家被省里评为“脱贫光荣户”,董丹雄也获评三亚市“创业脱贫致富之星”荣誉称号,双喜临门,董海民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感恩,他说,“很感谢政府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正是他们给我们指明了脱贫致富的方向。”
“他们这一家我很佩服,特别勤奋,尤其兄弟俩,技术好,能吃苦。”帮扶责任人曹安洲对董海民一家赞不绝口,“一家人都勤奋肯干,主动想办法谋出路,他们家过得越来越好我一点都不意外。”
从贫困户到省级脱贫光荣户,董海民一家成了村民的“致富榜样”。“肯下工夫能吃苦肯定能富,我出去打工那几年颇有感触,想脱贫致富,多长见识和学好一门手艺很重要。”董丹雄总结了这一路的经验。
关于未来,董丹雄计划着把家里的餐饮店做大做强,尝试开分店,“到时候让村民来帮忙,带动村里人就业。还要给妻子补办一场婚礼。”说着,董丹雄转头看向一旁的妻子,两个人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新闻推荐
三亚 “悄悄的她们搬了 留下一屋子垃圾” 房东:催缴房租才知对方已搬走,不接电话还把我微信拉黑
本报讯今年6月份,郭女士通过中介将自己在三亚市迎宾路万科湖畔度假公园一套三室的房子,出租给两名年轻女子。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