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张雟的崖州魂

海南日报 2021-04-17 08:52

■蔡明康

张雟,原籍崖县(今乐东县)西界人,生于孔汶村,这村里的人以担柴叫卖为生。昔日崖县民间流传一首崖州民歌,唱的便是这村里百姓生活的艰辛,歌词生动有趣:

东孔赤龙与孔汶,

总是担柴人清清,(崖州方言,全部的意思)

一日砍柴得一担,

不够买酱与买盐。

张雟少小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母子俩相依为命,住在一间低矮的草寮里。张雟八岁开蒙,儿时就一灯读《尚书》“满招损,谦得益”;他的心眼灵通,一学便懂礼明义。十一岁读《滕王阁序》,他一学就会作文填词,在民间有“小神童”之称。

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张雟跋山涉水,到广州应举考试。考官首先筛出优秀试卷,再从中择优录取举人时,张雟竟落榜了。

张之洞(同治三年进士)时任两广总督。发榜日,他亲自来到现场查看考生的优秀试卷,发现了张雟的文章写得不错,不予中举,心感惋惜,因此把张雟推荐给陪他同来观榜的广雅书院院长梁鼎芬(广东番禺人,张之洞幕僚,进士),让张雟在广雅书院免费读书,以便来年再考。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张雟长途跋涉到北京,应顺天乡试,他的文章独出心裁,考中了顺天榜的举人。如张雟自己所说,从此,他是名亦香,姓亦香了。同年九月,张雟荣归崖州。为了报答昔日梁鼎芬院长的扶翼之恩,他在途经广州时,顺便到番禺看望恩师。那天,在梁院长的宅院里,张雟看挂着梁先生的一副自撰联:

“三间破屋长相对,

一代完人不易为。”

张雟面对楹联,一看一点头,心里十分感慨,轻轻地道一声:“梁院长,一生坎坷啊,请多保重”。

次年,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张雟回到了自己家里。那天,村里人不约同来,向新晋的张举人祝贺。众人皆眉开眼笑,喜形于色,张雟也兴高采烈地招呼前来道喜的乡亲。

不多时贺客散场,张雟忆及去岁情景,感慨万千。他回到书房,展纸握管,砚心点墨,写下一首词:

回忆去岁饥荒,六七八月间,柴米尽桔焦,手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首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亦香,姓亦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张雟被崖州人称为周代的青铜器,他全身有诗文作装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雟受崖州知事(县长)钟元棣委托,负责纂修《崖州志》,由张雟主笔。一年有余,他剪灯伏案,奋笔疾书。他精通“方志学”,对方志学的概论、资料学、目录学和整理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地志内容的乡土、风土、山水、寺院以及地记、图经等,都一一纂修在《崖州志》里。近年,《崖州志》三次重印,发行超数万册。

1914年,崖县县长郑绍材(今崖州区临高村,举人)和孟继渊(今乐东县十所村、拔贡)筹集资金,将昔年张雟、邢定纶、赵以濂三人共同编纂的《崖州志》,携广州开局印成一百套,分饷州人。

1962年2月2日,郭沫若在重印《崖州志》的序言中说:“书共二十二卷,分订为十册,于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物,典制艺文,纂集颇详,很有史料价值。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

张雟曾在鳌山书院任教多年。他生活节俭,诲人不倦,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张先生为崖州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民国”初期的许多优秀分子,都是张雟门下的高足。

张雟讲学,他采用因人施教的方法,对后进的学生,耳提面命,热心恳切,循循善诱。张雟先生的教学精神,崖州人至今依然仰慕和敬佩。

新闻推荐

一株玉米背后的故事 从2021中国种子大会看打赢种业翻身仗

3月17日,科研人员在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登海种业育种基地里进行玉米选种。本报记者李学仕摄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罗江...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