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南繁人”心中的袁隆平:“一说起水稻,袁老总有说不完的话”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举国悲怆,纷纷悼念追思。在三亚,有一群追随袁隆平脚步的“南繁人”悲痛交加。因为“水稻”,他们与袁隆平有过很多交集,多年来共同致力于水稻研究。回忆起袁老,他们在悲痛之时纷纷表示,“袁老是一个平易近人的科学家。一说起水稻,他总有说不完的话。”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秘书长涂升斌:只要关于水稻的事,他都支持
“和袁老的第一次见面和最后一次见面都是在三亚,他的一生都为百姓能吃饱而奔波。”在得知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秘书长涂升斌十分悲痛,和袁老探讨水稻科研推广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涂升斌回忆,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是去年12月10日。“在三亚师部农场袁老的住处,给他汇报水稻论坛的事宜。只要是水稻的事情,他都支持,给了我们很多意见和建议。”涂升斌说。
作为一名水稻方面的科研人员,涂升斌和袁隆平接触的机会也很多。每次说起水稻的事,袁隆平就特别开心,总有说不完的话。“他很谦和、认真且风趣幽默。”涂升斌回忆,2019年第三届水稻论坛举办之前,他到袁隆平的住处,汇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稻麦品种技术创新与转移联盟(ASNO-RWIT)及杂交水稻走出去及国际合作等事宜。在邀请袁隆平担任荣誉主席时,他笑着强调说:“我非常乐意!”
“追求水稻高产更高产,是袁老一生的梦想。”涂升斌说,2020年12月20日,袁隆平向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提出在海南组织实施“杂交水稻亩产3000斤工程”重点项目。同年12月,袁隆平到三亚专门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为了该项目的试验基地相关事宜,涂升斌向袁隆平及其团队耐心请教。“尽管袁老身体状况不太好,但为了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他依然尽心尽力。在生病住院期间,他还派其助理关心坝头基地测产情况。对项目取得的成绩,袁老表示非常满意。”
袁隆平给涂升斌带来感动不仅是他对水稻的执着,生活中也十分平易近人。
涂升斌清楚地记得,一次他要去给袁隆平汇报水稻的事。儿子知道后,“恳求”他带上自己连夜画的漫画送给袁隆平爷爷。“我很为难,听说袁老身体不佳,怕打扰他。但最后把画拿出来,袁老很高兴,还给孩子题了字。”
“杂交水稻亩产3000斤工程重点项目是袁隆平生前的一个心愿,如今早造已经获得好成绩。我会努力完成袁老未竟事业。”涂升斌说。
海南省南繁植物检疫站原副站长冯克珊:
袁老执着于科研生活很朴素
曾作为南红农场研究员的冯克珊,和袁隆平的相遇,要从1970年7月说起。当年那株让袁隆平从北京连夜赶回三亚的野生稻,最初就是冯克珊在南红农场一处涵洞附近找到的。
那年,袁隆平来到三亚南红农场,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就在我工作的农场里,我们一起工作,专研杂交水稻技术。”
当年,冯克珊是水稻研究的技术员。对于袁隆平的印象,他十分深刻:“袁老是一个很朴实、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冯克珊回忆,袁隆平7月到农场后,他负责安排袁隆平的研究工地。“因为袁老的课题很重要,就把1号田、2号田、3号田三块田中间的2号田给了他。因为这块田是最安全、最保密的地方,也是育种最好的地块。”
“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袁老从北京回来要几天,从海口坐六七个小时的车到三亚。”在冯克珊的眼里,袁隆平是一个执着于科研的人。当年,在南红农场的一片野生稻当中,找到一株特殊野生稻,得知情况后,袁隆平就从北京坐火车赶回来做试验。
“他在工作中很严谨又平易近人,对学生的要求也严格。”冯克珊回忆,无论多忙,袁隆平一回来就是看英语书。在生活中,袁隆平十分朴素,70年代物质很缺乏,他就吃辣椒、芹菜,粗茶淡饭过日子。
在共事的这些日子,冯克珊和袁隆平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冯克珊说:“袁老每年冬天都来三亚,我都会去拜访他。袁老也会与我分享很多开心的事……听到噩耗,我都哭出来了,打电话给他的秘书,我要去送袁老师一程……”袁隆平逝世的事实,让冯克珊一时难以接受。他说:“袁老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刻在我们中国人心中。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袁老的精神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职员唐萍:
袁老喜欢在看得见水稻的地方打排球
“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悲痛。朋友圈里,袁老的亲人和学生都在沉痛缅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职员唐萍有些哽咽,听到噩耗传来,看着新闻,她迟迟缓不过劲来。
唐萍说,袁隆平是三亚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聘请的院士,每年都担任水稻论坛的荣誉主席。和袁老的“频繁”接触,是2018年3月到三亚南繁院工作开始。“每年春节都陪领导去看望他。”唐萍说,和袁老的接触中,被他的科研精神深深感动。她仍记得,一次陪同领导看望袁老时,他正拿放大镜看英文版水稻书籍。
在生活中,袁老也十分平易近人,在整理《南繁小故事》一书时,唐萍经常去拜访袁老,他也很热情地指点、题字。“袁老很喜欢打排球,那时候看见他在三亚师部农场和家人朋友打排球。”唐萍说,袁老每年冬天都在三亚,负责技术指导和一些大项目牵头。他在师部农场待的时间最长,最喜欢去那里打排球,因为农场对面就是一片基地,过了马路就能看见水稻,他很喜欢去田间地头走一走,看看水稻长势情况。“袁老工作和生活很分明,工作时候很认真,生活很有趣。”唐萍说,2021年春节开始,袁老的身体状况不太好,与他接触就少了。唐萍回忆,尽管身体状况不太好,但今年3月,袁老还坚持到崖城基地看耐盐碱水稻产量、生长状况。
“人非常非常好,很有亲和力,与人交谈时爱笑,教育晚辈要好好学习,要把专业知识学精。”唐萍说,在整理《南繁小故事》一书时,袁隆平给了她很多鼓励。“要整理好南繁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南繁历史。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
隆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
传承袁老遗志奋斗创新不止
“曾经三次向袁老请教过水稻、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种植技术,受益匪浅。”将袁隆平视为人生导师和偶像的吕玉平,得知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强忍着内心的悲痛,立即购买机票由三亚飞往长沙,赶去送袁老最后一程。
“从最早的亩产800公斤提高到将近1500公斤,袁老的目标一直在往上加码。在技术创新、跨国科研等方面,袁老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这种精神是袁老给我留下的最大财富。”吕玉平说。
作为研究玉米领域的生物技术专家和隆平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总经理,吕玉平曾经三次向袁老请教水稻、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在吕玉平眼里,袁隆平没有一点架子,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不断地超越自己。“袁老知道我是从美国回来的。我在美国专门做生物技术,特别是玉米生物技术这一块。袁老就跟我说,吕博士,我是做水稻的,你是做玉米的。水稻和玉米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一起努力,把中国粮食安全的科研工作做好。”
2020年,隆平生物子公司隆平高科入驻崖州湾科技城时,袁隆平还专门题字寄语“奋斗不息,创新不止”。吕玉平说,这八个字已经成为他的座右铭。在科研路上,他将以袁老为榜样,超越自我,在生物技术领域作出贡献。“斯人已去,精神长存。袁先生虽然走了,但是他的科研创新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特别是科技人员,更要把袁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我们国家种业、为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粮食安全,扛起这个重任。我想这也不仅仅是我个人愿望,而是我们整个中国从事生物育种人的心声。”
(本报记者张慧膑刘盈盈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陈嘉良张玉龙刘理常)
新闻推荐
2004年4月2日袁隆平在三亚南繁育种基地家中。本报记者孙清摄2021年2月7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红波走访慰问“共和国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