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亮的星 永恒闪耀 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今日十时在长沙举行
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尽管医院全力救治,尽管家人在床边唱着他喜欢的歌曲,期盼他能够睁开双眼,但最终还是没能迎来奇迹。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记者昨日从袁隆平同志治丧办公室获悉,5月24日上午10时将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综合央视新闻、北京晚报、潇湘晨报等报道
【最后时光】
每天仍挂念水稻
5月22日下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1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
病危之际每天都挂念水稻问天气
“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
今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
2020年1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
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
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
自称“90后”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
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
去年11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
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
【悲痛悼念】
众人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22日下午,湖南长沙,运送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从医院出发前往殡仪馆,中途绕行他曾工作过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其居住地,过往车辆纷纷鸣笛送别,沿途民众自发前来送别。
22日16时许,湖南长沙,袁隆平院士的灵车自湘雅医院地下通道驶出,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随后驶向殡仪馆。一路上,人们冒雨夹道送别。
一些市民跟着灵车跑步,一些车辆鸣笛,表达心中的不舍。人们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还有众多市民,自发来到袁院士家门口,冒雨献花表示哀悼,很多人当场落泪。
16时50分,灵车驶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这里,有袁老曾经奋斗的岁月,培养的人才以及曾经伴随他的一草一木。家属希望袁老再看一下,自己生命所系的事业和他最亲爱的同事和学生。
灵车开进杂交水稻中心后,人群面色凝重地跟在后面。灵车走后,人群久久不愿散去。在袁隆平院士的家门口,长沙市民自发前来送别。送上鲜花,三鞠躬,不少人掩面哭泣。在江西九江,袁老的故里,人们自发冒雨前往缅怀。
当天稍晚时候,运送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到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晚8时,明阳山殡仪馆门前,排队给袁隆平院士献花的群众仍在增加。献花的人群中有长沙市民,也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
联合国发文
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联合国官微5月22日发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发文:“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也发文缅怀袁隆平,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
钟南山缅怀袁隆平:
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
在获悉袁隆平去世后,钟南山22日发出缅怀之辞:
隆平大哥:
我的挚友!天堂里好好休息。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三系”攻关。
你是一个真正的、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
此前,钟南山院士创新研究团队曾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沉痛悼念袁隆平院士,国士无双。感念与袁隆平院士这样的伟大人物处于同一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世界的星空因你们而璀璨。”钟南山院士团队写道。
【非凡成就】
让大家“吃饱饭”
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那是一个战乱、灾荒不绝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冲破束缚
实现杂交水稻历史性突破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
袁隆平曾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刷新纪录
“谁来养活中国”,他给出答案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经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去年年底,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再次刷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纪录。
造福世界
已在多国大面积种植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回放】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我就是想所有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吃好饭”
●“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回归土地圆“禾下乘凉梦”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让杂交稻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海口市滨海九小西海岸校区四(10)班林远兮冬日的海口,暖洋洋的阳光洒向碧海,洒向万绿园青翠的草地。空气是那么清新,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