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的乡贤与思之久远的书家
2021年5月13日晴星期三文昌斗柄塔
□周大新
塔,最初是人类为了克服自己身高局限,企图望远而创造的一种建筑物,一开始两层、三层的都有。亚洲尤其是中国最常见。后来,因其厚重庄严,开始为佛教所用,成为佛家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和僧人遗体的场所。再后来,也就是14世纪以后,塔的用途逐渐世俗化,其中一些航海者为了航行顺利,开始建塔以安置航标,这是塔为世俗生活所用的最明显标志。今天,电视塔、观景塔随处可见。
今天上午,我们去看的海南文昌斗柄塔,位于文昌市铺前镇的七星岭主峰上,登高看上去,犹如七星岭生了一个柄,故得名斗柄塔。现存的塔平面作八角形,共七层,高20米。
斗柄塔的建法为层层收缩递减,每层都有拱门。我和同行的朋友们进入塔内的螺旋式阶梯,沿狭窄的阶道,一直登上了塔顶。到了塔顶发现,资料上说的塔顶葫芦已废,现仅存覆盆,覆盆上原来抹就的灰浆,已被海风严重腐蚀。站在塔顶望去,琼州海峡清晰可见。
据说明代礼部尚书王弘诲致仕回乡后,所以要邀众捐钱并奏请朝廷拨款建设此塔,就是为了使其成为一个航标,并想镇住海里作恶的妖怪,减少海峡上来往的商船民船遇险。我想,即使今天在海峡里行船的人,只要远远看见了这座塔,就概略地知道了自己船的位置,从而知道了行驶的方向。站在塔顶向其它几个方向望去,山林、沙洲、村落,都看得清清楚楚。
时转斗移,斗柄塔作为航标的功用逐渐丧失,它慢慢转变为了宗教活动场所。如今,塔内供奉着佛祖的画像,道众们也来塔前朝拜,佛道两界的信奉者都把其视为一个圣地。这也算它有了新的用处。
我站在塔前,想象着当年塔刚修好时的情况:致仕回乡的前礼部尚书王弘诲,应该是很高兴地登上了塔顶,他眼望着远山近海大概会喃喃说道:终于建成了!
我对王弘诲的身世没有研究,但我对他充满了敬意。他一个致仕还乡的前官员,原本可以不问世事,靠自己的积蓄和人脉关系,在老家安度晚年。可他却把航海者的安全挂在心上,费尽心力地筹建这座斗柄塔,可见,他是把百姓的苦难放在心上的。
下午看了位于文昌铺前镇文北中学校院内的溪北书院。
对于书院我很熟悉,我的老家邓州市,就有范仲淹先生当年办的百花洲书院。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延续到明清两朝的学术机构和学校,在内陆地区较多。但在海南一个并不出名的镇子上也会有书院,倒是有点让我意外。及至来到书院大门前,看到门匾上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杨守镜题的“溪北书院”四个大字,看到它巨大的院落,才在心里对此书院的创办者生了真正的敬佩之意。
这座建于清光绪19年,也就是公元1893年的书院,占地6000余平米,是一所四合院型的建筑。由大门、讲堂、经正楼、经堂和斋舍五部分组成。尤其是讲堂宏大,我估计,大约可容百余人坐下听课。我站在宽大的讲堂内,望着刚刚修缮好的粗大的木柱和室内的空间,估算着当年可摆书桌的数量。五十个书桌是完全可以摆下的。我仿佛看见学生们鱼贯而入,两人一桌的坐下,然后,书院的创办者、书法家潘存先生走上讲坛,用浓重的文昌话开讲:
诸位同学,我们今天讲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大约受范仲淹先生办的百花洲书院的影响,我很早就有在晚年办一所现代书院——或叫中原大讲堂的宏愿,只不知自己赚的钱能不能实现这个愿望。我仔细地观察着溪北书院的规制、格局和用料,心想,在有生之年,若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允许,我也会向溪北书院的创办者、著名的书法家潘存先生学习,为乡村的长远建设着想,在自己的老家办一个供年轻人们学习研究学术的地方。
但愿我的愿望能实现!
向潘存先辈致敬!
新闻推荐
体验古法石磨榨甘蔗扫码看文学名家写海南日记□徐则臣地理没学好,如果再不提前做点功课,就会像我上午这样,在山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