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海南> 今日保亭> 正文

科研人员期望更“懂得”姜科植物山林寻姜记

海南日报 2020-06-22 07:11

文\海南日报记者周晓梦

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一楼靠里的拐角处,有一小方花园,20多平方米,抬头见天,墙上花开,脚下泥土路,延伸向一株株绿植。

说是花园,其实是植物园,更确切地说,是一片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区。

“这墙上开的是石斛花,除了石斛、沉香等植物以外,这里还有40多种姜科植物,是从不同地方收集移栽过来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国家中药产业技术体系海口综合试验站站长戴好富说。

给姜科植物做“身份登记”

说起与姜科植物打交道的经历,戴好富记忆中少不了高良姜。这一山姜属的植物,主产区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一带,2006年,戴好富及其团队在海南推广种植高良姜,通过构建高良姜“林-药复合经营”的新模式,在海口、定安、文昌等市县共推广种植1万余亩。

高良姜的引种,给种植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戴好富及其团队开启了一段持续对姜科植物进行研究的历程。2012年加入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的黄圣卓,即是研究队伍中的一员。

“2013年左右,我们在参加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开始零散收集姜科植物的种质资源,2017年则开始重点收集。”黄圣卓回忆说,如今植物园里的40多种姜科植物,是研究团队从无到有,一株株积累起来的。

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像是给姜科植物做“身份证信息”登记一样,需要调查姜科植物的种类、分布等信息,收集标本、种质资源等实物,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为资源保护措施和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翔实的依据。

寻找采集姜科植物不易

从查文献资料确定植物所在地、按图索骥前往所在地寻找,到记录植物生境和生活习性、拍摄现场照片、压制标本、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地点、位置和时间等),再到采集、移栽、引种驯化、繁殖培育……收集种质资源过程繁复,有时靠运气,有时靠脚力。

“去年,我们收集单叶拟豆蔻时费了不少功夫,采集地点跑了几趟,才找到它们。”黄圣卓介绍,单叶拟豆蔻属于姜科植物海南特有种,野外种群稀少,在采集之前,他查了不少文献资料,确定其生长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山区一带。当时他和伙伴们背上设备,向着目的地出发,对采回单叶拟豆蔻充满期待。然而他们上山找寻了半天,却连单叶拟豆蔻影子都没见着,只能无功而返。

一无所获令人沮丧,但并未浇灭所有希望。“我们在兄弟单位的协助下,再次到保亭,上山找单叶拟豆蔻。”黄圣卓回忆,那一趟搜集,打破了他对单叶拟豆蔻野外生长的原有想象。

当天到达位于保亭的山区后,黄圣卓和同行伙伴们不走原来的上山之路,而是从山麓另一侧上去,在遍野山林里找到了单叶拟豆蔻。“我原本以为,单叶拟豆蔻野外种群比较零散,生长不会过于密集,没想到在那儿找到了一整片蔓延开来的单叶拟豆蔻,看到就兴奋。”黄圣卓说,当时的心情难以忘怀。

相比于单叶拟豆蔻,红茴砂的寻找和采集过程,显得有些像“碰上了运气”。

红茴砂同样是姜科植物海南特有种,为了把它早日“采入囊中”,黄圣卓对其在文献资料中出现的地点、物种特征等信息早已铭记于心。

“采到红茴砂其实是意外之喜。那次我并非专门去采集姜科植物,而是跟着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人员一同开展清山行动,在清山时,偶然发现了红茴砂。”黄圣卓说。

当时在徒步上山过程中,他踩中了一簇深红色的小花,仔细留意看,花梗细长、花被片椭圆。“会不会是红茴香!”这个念头驱使黄圣卓抬头,环顾四周,细细辨认,想要找到落下花朵的红茴香植株。

这么一想一抬头辨认,还真找到了红茴砂。黄圣卓记下地点、定位等信息,后来带上工具设备再上了一次山,就把红茴砂“采”回了研究所那一方植物园里。

“我们采集时间多选择在下半年,因为这一时节天气凉爽,植物采集移栽存活率高,野外作业的安全度也相对较高。”黄圣卓说,目前,他们还没有采集到大豆蔻等姜科植物,要继续努力让植物园里的姜科植物种类更加丰富。

新闻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执法检查加强重大卫生风险防范 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本报万城6月17日电(记者李磊)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从6月17日起,省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对海南省贯彻实施《全国人民代表...

SSI ļʱ
SSI ļʱ
相关阅读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
SSI ļ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