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 海口共创共建
完善湿地制度建设、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加大全民湿地科普宣传教育……近年来,海口湿地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湿地成就亮点纷呈,不仅让国家II级保护植物水菜花、水蕨、野生稻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得以保护,还有效地改善了全市湿地水质和环境,特别是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引来原鸡、蓝胸秧鸡和有“最美小鸟”美誉的蜂虎等重点保护动物。2018年2月1日,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一行来到海口调研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对海口的生态修复、城市湿地建设保护给予高度赞赏,直言海口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极具竞争力。
6月22日,海口湿地建设又传喜讯——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挂牌成立,海南自此有了首个湿地保护协会,标志着民间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到海口湿地保护中来,海口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又上一个新台阶。
□本报记者龙易强
完善制度建设创建湿地城市
“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生态成就,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量足的一个奖项。中国作为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国,于2017年7月正式启动了国际湿地城市遴选工作,共有15个城市递交申请,最终包括海口在内的6个国内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今年10月份,《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将会公布国际湿地城市名单。
“在全面开展海口湿地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湿地城市"工作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湿地,在市区两级设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局。
据介绍,海口制定并实施的《关于成立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海口市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方案》《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等三个文件,得到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充分肯定,相关做法被转发全国林业系统学习借鉴。同时,出台的《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关于加强美舍河保护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为依法治湿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海口率先编制及实施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2017-2025年)》,将海口市湿地生态功能区划分4个一级功能区和12个二级功能亚区,并首次提出了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规划,填补了多用途管理区这一保护形式的空白;明确在规划期内,海口市将建设东寨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4个国家湿地公园和3个省级湿地公园以及45个湿地保护小区、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确保到2020年,湿地总面积稳定在29093.09公顷以上,湿地保护率在50%以上;至2025年,湿地总面积达到31918.09公顷,湿地保护率在60%以上。
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强技术层面的指导,海口市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主任委员、多位国内知名湿地专家参与的高规格的“海口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
加大科普宣传全民参与保护
“海口有美舍河、五源河、潭丰洋、三十六曲溪等湿地资源,作为海口市民,我非常自豪。”6月16日,首届“湿地杯”青少年保护湿地主题演讲比赛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举办,20名“小小湿地讲解员”以湿地保护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并结合实际,呼吁广大市民为海口湿地保护宣传贡献自己的力量。
“湿地保护需要全民参与,科普宣教至关重要。”活动现场,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孔照元表示,一直以来,海口市非常重视湿地科普宣教,通过举办湿地摄影大赛、湿地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湿地知识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等“七进”活动,大力提升全民湿地保护意识。
近年来,海口市组织开展“世界湿地日”宣教,举办东寨港观鸟节,承办“爱鸟周”,拍摄微电影、纪录片,制作绘本以及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等,有效提高全社会保护湿地意识。在2018年世界湿地日上,海口举办了“海南红树林保护汇报专题片”首映、湿地示范学校共建签约及赠书仪式、“走进湿地”海南第二届自然笔记大赛颁奖典礼等活动,来自英国的观鸟专家唐瑞还分享了湿地保护案例。
成立保护协会搭建志愿平台
海口湿地保护管理,少不了社会团体和民间志愿者的参与和努力。2017年5月,海口4个区相继成立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目前海口市四个区有超过54支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
“志愿者在湿地科普宣教中不可替代。”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海口共举办了各类湿地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几百次,参加人数上万人次,全市湿地宣教活动此起彼伏,每到周末还有专业的“湿地保护讲解团”到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义务为市民游客讲解湿地保护知识。海口市众多的社会公益组织,自发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海南松鼠学堂”依托那央湿地保护小区作为自然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活动,2017年组织红树林体验活动并提供自然知识辅导的儿童画作获得了“全球儿童红树林艺术竞赛”中国赛区特等奖,并入选2018年红树林行动计划(MAP)红树林日历。
城西镇团市委书记吴淑强是龙华区追鹭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几十名志愿者化身美舍河的“移动天眼”进行实时监控,劝阻钓鱼、乱扔垃圾、排污等行为,为湿地环境护航。“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美舍河附近居民的生活习惯改变了很多,也有了保护湿地、保护母亲河的意识。”吴淑强说。
在潭丰洋湿地,不少居民仍然在湿地中生产、生活,提高他们的湿地保护意识尤为重要。龙华区新坡镇湿地保护工作者周缘,在羊山地区发起组建了一支湿地保护先锋队。“先锋队一共23个人,主要是羊山地区当地的居民。大家承诺坚持不猎鸟、不电鱼、不毒鱼、不炸鱼,也劝阻周围人摒弃破坏湿地的行为。”周缘说。
6月22日,在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挂牌成立现场,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湿地保护协会是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的重要平台,标志着民间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到海口湿地保护中,表明全社会在不断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展开湿地保护行动。
合理保护利用实现持续发展
“湿地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在海口参加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揭牌成立活动现场,国家湿地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张明祥告诉记者,湿地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湿地发展是在坚持保护前提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海口市在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湿地产业,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了湿地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全市湿地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如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的千亩荷塘,当地村民依靠荷塘就增加超过1500万元的收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曾做过专门报道;琼山区凤翔街道办的新潭村,每逢初夏时节,潭面上开满荷花,吸引约2-3万名游客前来体验观光;琼山区三门坡镇的龙鳞村,是远近闻名的青蛙和罗非鱼的生态养殖村;新旧沟湿地保护小区周边农民,依靠种植水生蔬菜致富。
通过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激活了海口市湿地生态旅游市场。美兰区三江镇的“鹤舞九湖”,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秀英区永兴镇的“冯塘绿园”,是一个集羊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等多元素融合的乡村生态旅游区,每年给每户村民带来2万多元收入。美兰区演丰镇依托红树林湿地开展民宿体验,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
良好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提升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环境质量,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下一步,海口市将积极拓展湿地合理利用方式,建立高效立体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湿地旅游业;加快发展红树林综合性产业;积极发展湿地文化创意产业等,努力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①栖息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栗喉蜂虎。
②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翠鸟。
③三角池公园内盛开的水菜花。
⑤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旺盛的狼尾草。本报记者石中华摄
④6月2日,来自团市委“湿地保护讲解团”的志愿者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向市民游客讲解湿地保护知识。
本报记者龙易强摄
新闻推荐
“妈妈训教团”与学员们同唱跳《兴奋拍拍手》。本报记者史发梅通讯员庄秉湖摄本报6月26日讯(记者史发梅)26日上午,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