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黑名单”制度规范化法治化
山东省威海市近期出台《威海市劳动保障“红黑名单”管理办法》,根据被监管主体遵守劳动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务派遣、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实施联合惩戒。对列入劳动保障“黑名单”的被监管主体,在参加评优评先及招标、公司上市等诚信评价时,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推送至威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实施联合惩戒。
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通过出台“红黑名单”制度,倒逼企业遵纪守法,为构建诚信经营的法治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劳动关系领域,通过建立“黑单名”制度,在企业诚信评价、上市融资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限制,有效遏制了欠薪等顽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最高法院出台的惩治“老赖”平台,更是让一些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企业主,尝到了“黑名单”制度的威力。
仍须正视的是,还有一些企业和经营者游走在法律边缘,变相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钻法律政策的空子。时下,一些地方和部门构建的区域性、专项性“黑名单”制度,大多通过通知等“红头文件”形式发布,震慑力、强制性相对较弱,执行落实的随意性较大。所以,提高这项制度的“法律层级”,将其纳入规章规定甚至更高层面的地方性法规等其实很有必要,也值得期待。
如果能够通过立法将“黑名单”制度法治化,使其成为法律“硬杠杠”,那么,从立法层面看,这契合了依法治国、依法治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精神和理念;从执法层面看,这有利于形成全国一盘棋,统一尺度、统一标准,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高层次发挥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大威慑力;从优化营商环境的层面看,对所有经营主体秉持同样的标准,在融资、用工等领域一视同仁,有利于遏制和防范“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劳动者权益的层面看,将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纳入评价范围,有利于限制一些用人单位动辄在减损劳动者权益问题上打“小算盘”的情况,进而为劳动者撑起更强大、更给力的保护伞。
某种角度上说,威海市上述办法的出台是一个开始,人们期待着有更多地方和相关部门能够意识到,“黑名单”制度真正规范化、法治化、常态化所能发挥的效用。(工日)
新闻推荐
一股民不服30万罚款处罚,状告证监会二审败诉 法院为处罚新型市场操纵行为提供司法支持
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阮某不服安徽证监局行政处罚决定及中国证监会行政复议诉讼案作出终审判决。一股民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