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存世流芳建筑史 “铭记”贝聿铭
A
跨世纪耕耘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在中国广东省出生,父亲是银行家,家境富裕,少时在上海和香港接受教育。他1935年留学美国,攻读建筑学,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1948年,贝聿铭由纽约市地产开发商威廉·泽肯多夫聘为建筑总监,得以积攒参与大型城市建设项目的经验。他1954年入籍美国,次年创建“贝聿铭同仁建筑师事务所”,1959年设计完成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第一座摩天大厦“一英里高中心”,成为他接手美国及国际一系列“大单”的开始。
贝聿铭1979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学院金奖;1983年获一些人称作“建筑界诺贝尔奖”的美国普利兹克建筑奖;1988年获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颁发的“国家艺术勋章”;1992年获时任总统乔治·H·W·布什颁发“总统自由勋章”,即美国政府授予本国公民的最高荣誉。同年,两个儿子联合创建“贝氏合作建筑师事务所”,贝聿铭的事务所更名“贝-科布-弗里德建筑师事务所”。
贝聿铭1990年宣布退休,但继续参与设计项目,耄耋之年仍有两件大型作品问世:一是坐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人工岛上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2008年11月开放;二是2009年开放的中国澳门科学馆。
B
用作品说话
贝聿铭声名鹊起的突破点发生在1964年。他战胜许多声望卓著的同行,如路易斯·卡恩、路德维希·米斯,成为美国波士顿市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主设计师。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说,其他候选设计师都很优秀,但她对贝聿铭的风格情有独钟,因为“他喜欢把建筑做得美丽”。两人成为朋友。图书馆1977年动工,1979年落成。
他的另一设计作品、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1978年开放。《华盛顿邮报》称赞它是“一部光线与大理石、色彩与玻璃、画作与雕塑合奏的建筑交响乐”。建筑师丹尼斯·夏普在《21世纪的建筑:一部视觉历史》一书中评价它“帮助塑造了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美国各地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
他一生主持设计50多座建筑,分布于美国、中国、日本、法国、卡塔尔……
1982年,北京西郊的香山饭店开业。1989年,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开放;同年,中国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落成。1995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摇滚乐名人堂开放。1997年,日本滋贺县私立美秀美术馆竣工……
西方媒体报道贝聿铭去世消息时,不吝用“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多才多艺”“高雅”等溢美之词描述他和他的作品。
但在上个世纪,他那显现几何感、线条凌厉、利用透明材料制造光影效果的设计风格超前于流行审美观念;即使成名后,他对一些地标建筑的设计方案曾备受争议,遭遇最大抵制的是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入口处“玻璃金字塔”设计。
C
艺术不畏争议
今年3月29日,玻璃金字塔迎来30岁“生日”;近一个月后,贝聿铭度过102岁寿辰。他回忆,当年接手卢浮宫改建项目后,他“走在(巴黎)街上,遭许多人怒目而视”。
1984年,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宣布选定贝聿铭主导卢浮宫改建方案,设计一处连接卢浮宫博物馆三翼展馆的中心入口,以适应日益密集的参观人流。方案一发布即遭遇强烈抵制,单纯想到由一个“外国人”主导改建法国文化的象征,就足以让不少法国人愤慨;另外,玻璃金字塔显现现代主义风格,被认为与卢浮宫的古典气质格格不入。
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1984年1月开会讨论卢浮宫改建方案时,法方专家对贝聿铭恶言相向。贝聿铭甚至没有机会开口阐释他的设计理念。民意调查显示,多达九成巴黎人反对他的设计方案。时任卢浮宫博物馆馆长愤然辞职,以示抗议。
现任馆长让—吕克·马蒂内盛赞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和巴黎的现代化象征:玻璃金字塔聚拢光线,洒向宽敞的地下大厅,“贝(聿铭)把金字塔下的大厅想象成一个连接城市与艺术藏品的空间”。
贝聿铭工作勤勉,作风朴实,擅长与人打交道,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合作,说服不同国家的客户接受自己的设计方案。
不过,他的作品之所以为人铭记,是因为他把每一单“生意”中的建筑当作艺术品,着力精心打造,耗费大量功夫做文化背景调研。
他告诉《纽约时报》,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他不了解伊斯兰教,因而特意研究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亲赴埃及、突尼斯考察数月,以汲取灵感。在他要求下,多哈填海造陆,建造一座人工岛,用作博物馆场地。
在他看来,建筑设计“不仅是打造一个可以让人们愉快活动的空间”,更高层次是“建筑可以影响身在其中的人们,激发他们一生多做些事情的欲望”。
沈敏(新华社专特稿)
新闻推荐
■法治周评2017年10月5日,浙江杭州城西金成花园发生一起火灾,导致一名小伙在火灾中身亡。事后,受害人父母以小区安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