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等靠要”思想,琼中什插村最后3户贫困户成功“摘帽”不当“伸手户” 抱团“发羊财”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陈欢欢
将一茬刚刚收割的新鲜牧草投入食槽后,16只黑山羊迅速围拢,11月12日中午时分,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什插村的一片山坡上,村民王启专正忙着照料圈里的羊群,“这几天轮到我来养,你看这小羊崽,长得可快了。”
因妻子患有二级残疾,孩子出生不久又得了肺炎,王启专一家于2018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等钱用,可种下的槟榔迟迟不结果,那时候觉得日子真是没奔头。”王启专说,村里和他同一批被纳入贫困户的,还有林天周、林天武两家,或因病致贫,或家中缺少劳动力。
申请医疗救助、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3家人眼前的困难很快得到解决,却依旧未能形成稳定长效的脱贫机制。眼看其他贫困户相继“摘帽”,他们成为什插村仅剩的3户贫困户,王启专、林天周和林天武渐渐觉得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林队长,要不再给我们送点羊崽吧?”3家人聚在一起互相打气,渐渐萌生出抱团养羊的念头。可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伸手要帮扶物资的他们,却遭到了果断拒绝。
“主动要求发展产业是好事,但千万不能把他们惯成了"伸手户"。”什插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林小煌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拔掉“穷根”,必须扭转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村里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时,林小煌赶紧叫上王启专、林天周和林天武,要求他们参与到义务劳动中。
尽管并不清楚帮扶干部“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王启专等人还是拿起了扫帚,将村道打扫得干干净净。从上门“请”到主动扫,就这样过了几周后,帮扶干部突然把他们叫到了一起,“要我们资助羊崽也可以,但你们必须先自己建好羊舍。”
一段时间的义务劳动下来,王启专等人的精神面貌早已悄然发生变化。面对这一要求,他们爽快应承。
找来木头和竹子,王启专等人在橡胶林里圈出一块地,围栏、搭棚,一钉一锤地建起一处小规模的羊舍。很快,信守承诺的帮扶干部为他们送来11只母羊和1只公羊。同时送来的,还有3份承诺书——要求他们承诺抱团发展,不随意宰杀、出售,争取继续扩大黑山羊养殖规模。
没有半点犹豫,王启专、林天周和林天武便在承诺书上签了名,摁了手印。将羊群牵回栏舍,王启专等人将小家伙们团团围住笑眯了眼,争着割牧草、打扫羊圈。他们决定每人轮流养5天,轮休的人则趁着空闲时间去上养殖技术培训课。
“前不久,母羊产下了4只小羊崽,这下咱们的产业可算是越做越大了。”林天武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经过评议、公示与公告,他们的各项指标于今年10月底达到脱贫标准,顺利摘下“穷帽子”。
至此,什插村终于实现“零贫困户”的目标,而对于王启专、林天周和林天武三家人而言,“发羊财”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本报营根11月13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林学健10月6日15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贝湾村垃圾收集员林开平开着一辆垃圾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