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抓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
上接A01版
由于猫尾村没有配套铺设自来水和污水管网,每次上厕所都要打桶井水拎着去冲厕所,再加上化粪池未能标准化建设,粪水渗漏污染地下水不说,还易造成堵塞和污水外溢,极大地影响村里的人居环境和村民的生活品质。
而猫尾村的窘境在琼中并非个例,而这也让当地县委、县政府意识到,改厕并非一件孤立的工程,必须与推进基础配套设施、农村污水治理、乡风文明提升等“打包”,才能把“方便”这件小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改造升级的“破”与“解”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下大力气的同时更要用巧功夫。破局,从铺设一批污水管网开始。
2016年,琼中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用一根根排污管道将每家每户的三格式化粪池与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终端相连,打通收集处理厕所污水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方案解决了蚊虫滋生、污水横流的问题,也使得厕所从室外搬入室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年底,猫尾村开展整村推进项目,将原有的危房和“半拉子”厕所全部推倒,引入供水管网等现代功能之余,在村民的新居内统一预留出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的空间,让“五有厕屋+玻璃钢化化粪池”成为标配。
可琼中544个自然村的地形村貌、发展水平各异,显然不能全部照搬猫尾村的改厕经验。
在中平镇南茂村,村民王孙宁有意愿建厕所,却腾不出多余的空地;在和平镇堑对村,村民胡开雄打算拆掉简陋铁皮搭建的旱厕,苦恼于缺资金建化粪池;在红毛镇金屏村,村民王宏财住得较为偏远,未能纳入污水管网覆盖范围……
千差万别的改厕难题,经由帮扶工作队、乡镇和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摸底调查,并聘请第三方调查公司的再次核实后,汇总成琼中“厕所革命”的“家底”。谁家需要改、为什么改、怎样改,这些问题在各乡镇的改厕台账一览表上清晰罗列,勾勒出更为精准的改厕攻坚靶向。
“如果是化粪池不合格,那就更换化粪池;如果是厕所不能接入污水管网,那就确保做好粪渣清运和资源利用工作;如果是家里没地方建厕所,那就鼓励其与亲人邻里共用。”琼中县住建局局长梁森介绍,以“无害、经济、适用”为原则,琼中各乡镇村庄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改厕模式,分类施策、因户施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累计建成无害化卫生厕所30855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7.9%,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实现县域内全覆盖。
小事大做的“谋”与“为”
自从与公婆分家搬到隔壁屋后,营根镇营根二村脱贫户郑玉便琢磨着再建一间厕所,可听说建个厕所少说也得花千把块钱后就打起了退堂鼓。
“你尽管放心建,不用担心费用问题,遇到困难尽管找我们。”得知郑玉家的烦心事后,村里的帮扶干部赶紧上门,几句话便打消了她的顾虑。之所以给出这样的承诺,帮扶干部的底气来源于琼中各级政府、行业部门的善谋善为、善作善成。
资金补贴鼓励支持——通过多种途径统筹整合建设资金,按照“先建后验、以奖代补”原则,对符合规定的改厕农户,予以1600元到7500元不等的补助资金。
基层制度保障落实——成立县、乡镇、村三级责任体系,由县领导“挂帅”,各乡镇党委书记担任“改厕指挥长”,村级党员干部当好“厕所革命”政策讲解员,同时设立(乡)镇、村两级统一的改厕工作电子台账,确保责任到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多方联动合力而为——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污水管网建设,落实“属地管理,分片包干”责任制和“厕长制”,让农村改厕实现标准化、系统化和可复制。
“农村改厕任务繁重且紧迫,不仅考验政府的执政智慧,也反映了党员干部是否真正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心坎上。”琼中县委副书记栗太强透露,目前该县已启动农村“厕所革命”半年攻坚战,改厕直接跟各级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之余,逐渐把工作重点由“建”转到“管”上,形成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在他看来,厕所虽小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将改厕问题“小事大做”“小事细做”,彰显的正是党和政府的民生“大关怀”。
(本报营根11月24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梦瑶通讯员林学健10月6日15时许,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贝湾村垃圾收集员林开平开着一辆垃圾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