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城市优越生活,两位好友返乡养殖山林鸡带领乡亲致富不当白领当“鸡倌”两年实现“小目标”
■本报记者袁宇
10月24日,捧着崭新的“235山林鸡”商标证书,曾繁武回想起两年前从南京辞职返乡,决定到万宁牛头岭创业养鸡的那天,仍然记忆犹新,“这两年的创业历程历历在目,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曾繁武是万宁市礼纪镇贡举村人,两年前,他还在南京某大型公司任工程师。2017年,38岁的曾繁武与儿时好友曾宪程双双放弃大城市生活,返乡创业。
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他们成功创出自己的品牌,实现了回乡时定下的“小目标”。
“回来创业就是想为家乡发展出力。”如今,在拿到崭新的商标证书后,曾繁武这一信念更加坚定,“我一定会坚持走下去,打造出好产品,把家乡的好物产推广出去。”
回归山林为养鸡
曾繁武曾是贡举村村民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毕业,在大城市大公司工作,前途无量。父母亲戚也以他为傲。但这样的人设在2017年“破灭”了。
2017年,曾繁武辞职回乡时。他的父母和乡邻都想不通,为啥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和好工作,要回山疙瘩创业当农民?
“为了家乡的发展。”无论他人怎么说,曾繁武的想法都未曾改变。多方考察后,他决定和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刚从跨国公司辞职回乡创业的儿时好友曾宪程一起养鸡,地点就在离贡举村不远的牛头岭上。
“牛头岭上有林有塘,适合饲养山林鸡。”曾繁武说,选择牛头岭,除了山岭上生态优良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万宁多山多林,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为山区父老提供可借鉴的产业发展思路。”
精细管理提品质
从白领到农民,曾繁武、曾宪程面临的不仅是身份上的巨大转变,还有工作领域的巨大差异。他们请教村民,到养殖场学艺,还购买技术书籍自学,终于掌握养鸡技术。
“精细化”是两人摸索总结出的养鸡诀窍。走进他们布置的鸡舍,底部是一层细密的铁丝网,将笼舍与地面隔开,鸡群的粪便通过网眼落下,四周是1.5米高的铁丝网,舍内还安装了数盏日光灯。在饲料方面,他们将豆粕、玉米、稻谷等按照配比混合,并根据需要随时添加钙、钾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成分,有时还添加鱼肉粉或盐。
鸡群白天散养在山林里,曾繁武和曾宪程还尝试着把饲料放置在2米多高的槟榔树干上,让鸡群飞起来啄食,增加鸡的运动量,提高鸡的肉质。
“传统散养山林鸡近乎放养,管理太粗放,保障不了鸡的品质,不利于品牌塑造。我们想通过精细化的管理,饲养出高品质的山林鸡。”曾繁武说,铁丝网将鸡群与粪便隔开利于控制疾病,饲料添加配料能让鸡肉肉质更嫩、味道更美。
塑造品牌富乡邻
除了精细化养殖管理,曾繁武、曾宪程养鸡还有一个硬要求:山林鸡饲养时间必须达到235天才出栏。“虽然多养一天多贴钱,早卖一天早挣钱,但即使是春节等行情较好的时候,我们也绝不提前出栏。”曾繁武说。
“我们的商标是"235山林鸡",简单来说就是养足235天才出栏的山林鸡。提前出售就把自己的牌子砸掉了。”曾宪程告诉海南日报记者,他们想通过这样的举措,引领大家树立品牌意识。
好货值得好价钱。“235山林鸡”出栏价达到28元/斤,比一般山林鸡出栏价高出5元多,而且供不应求。在2018年、2019年春节的万宁年鸡大赛上,“235山林鸡”更是大放异彩,连获佳绩。
“目前年出栏量已经达到4万多只,明年将通过"基地+农户"的方式扩大养殖规模。”曾繁武说,基地将出鸡苗、技术、饲料以及提供部分资金支持,鼓励村民按照基地的标准养殖山林鸡,由他们稳价收购,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曾繁武、曾宪程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51户160多名贫困村民入股,并通过聘用贫困村民打工,提供技术培训等方式,在当地激起了一股养鸡热潮。“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和大家一起努力,把家乡好物产推广出去。我们对发展前景很有信心。”今年33岁的曾宪程看着崭新的商标证书满怀信心地说。(本报万城10月25日电)
新闻推荐
南国都市报10月22日讯(记者陈康通讯员吴鹏)10月22日,万宁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全体人员深入万城城区主要街区干道、农贸市场、居...